对喜剧人来说最“高级”的评价,就是他的笑点很“高级”。
卖焦虑,比卖笑点更赚钱
社会学家王学泰曾在一篇《漫谈幽默》里写过这样一段话,今天看来是对当下生活的精准预言:
虽不能说没有笑,但总觉得勉强,仿佛有被人胳肢的感觉;有时回味起来,甚至感觉恶心;也就是说“幽默”完结之后,不仅没有给人带来愉悦,使人的精神得到点升华,而是相反。于是“幽默”在稍有见识的人们心中如同市场上的货币一样不断贬值,甚至谈及幽默则令人有肉麻之感。这是个幽默文学和幽默艺术表面上红火,实际上不景气的时期。
笑是笑了,但笑得不真心,笑得不痛快,笑得不真诚,就像创作者拿着铁锤使劲捶打观众的笑点,一边打还一边问:“好笑吗?你笑了没?”观众只好干笑几声,草草了事。
辛苦今天观看喜剧的观众,还得配合演员,假装自己被逗乐。
相比起来,卖焦虑是比卖笑点更容易的一门生意。笑点最忌讳重复,笑过一次的东西就像嚼过的甘蔗渣,而焦虑的精髓恰恰在于重复。
你升职了吗?为什么你没法买房?明天你会相亲吗?你的同学都加薪了呀……连番捶打之下,每一个在地铁里盯着手机的上班族,都逐渐变得表情凝重。
相比于搔首弄姿地逗人发笑,句句戳心、声声叮咛的鸡汤反倒让人更加受用。各位筋疲力尽的搞笑博主,要不要考虑改行呢?
小吴的笑容逐渐消失。
前不久,因为两条粗重的眉毛而走红的小吴,刚刚把脚迈进娱乐圈的浅水,就陷入了真假难辨的罗生门。围绕他是否曾向别人发送露骨的聊天记录,吃瓜群众又一次聚拢,发掘新梗——
但这大约是小吴最后一次登上热搜了,没人关心这件小事的真相究竟如何,只关心它有没有最后的令人发笑的价值。倒是小吴自己,认认真真地发了一封律师函,向空气宣战。
你看,大多数嘻嘻闹闹的喜剧的最后,都是一地鸡毛的闹剧,只有尴尬和拧巴是不变的底色。
毕竟,生活的本质,不过就是浮光掠影的快乐和绵延不绝的焦虑。
✎作者 | 曹吉利
✎图编 | 麻阿酱
欢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新周刊原创出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