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月生沧海,三潭处处明。夜船歌舞处,人在镜中行。”这是明朝诗人张宁对三潭印月的描述。
三潭印月,是西湖景点中的明星选手,是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
三潭印月岛又称小瀛洲,与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称“湖中三岛”,犹如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蓬莱三岛。俯瞰整个小瀛洲犹如一个硕大的“田”字。小瀛洲上有开网亭、亭亭亭、九狮石、闲放台、迎翠轩、我心相印亭等园林建筑点缀其间,园林富于空间层次变化,造成“湖中湖”“岛中岛”“园中园”的境界。
三潭石塔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当时宋代文学家苏轼任杭州知州,积极开浚西湖,在湖中立三塔为标志,禁止在三塔之内种植菱芡等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当时杭嘉湖地区的百姓很多都是靠种植菱角为生,而菱角的根系与西湖当中的淤泥缠在一起,容易造成淤塞。这就是三潭石塔的起源。
据西湖风景名胜区湖滨管理处文物科屠惠香介绍,最早苏轼建的那三座石塔呈一条直线,大致就是平行于苏堤成直线排列,也就是说苏堤以西的整片湖面都是不允许种植菱角的,同时这一块也是西湖水位最浅的地方。
作为西湖的标志性建筑,它在元明清三个朝代,却经历不同命运。元朝时三塔被毁。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钱塘县令聂心汤挖取湖中淤泥在岛周围筑堤坝,初步形成湖中有湖,作为放生之所。天启元年(1621),杨万里在小瀛洲南面复修了石塔,从界塔演变为景观塔。三座石塔,鼎立于杭州西湖小瀛洲南面水域,塔高2.5米,高出水面约2米,塔身呈圆形,由基座、圆形塔身、宝盖、六边小亭、葫芦顶组成。塔身中空,环周设五个门,门边环饰浮雕花纹。但在清朝初期,三座石塔再次破损,康熙年间对三塔进行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