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疫情时,日本在捐赠我国抗疫物资的包装上,书写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字样,这八个字一时惊艳了众多国人。没想到中华文化在日本竟会如此地深入,他们一张口,亦是锦绣华章。
先说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在公元7世纪时,日本有一个长屋王。长屋王生于684年,是日本天皇皇孙。长屋王爱好文艺,擅长诗词,对佛法有一定研究。他非常羡慕唐朝发达的文化和佛教,制造了1000领袈裟,派人送给唐朝的僧人们。这些袈裟上绣着四句话:“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再说说这句话背后的唐诗。
首先是王勃(650—676),王勃去世12年后,长屋王出生了。
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有著名的《滕王阁序》,当然也有今天我推送的《秋江送别二首》. 其二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这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第四句“已觉山川是两乡”,表达的不就是“山川异域”吗?七字化四字,如此而已。
然后是王昌龄(698—757),王勃去世22年后,王昌龄出生了,毋庸置疑,王勃是王昌龄的前辈大家了。
边塞诗人、七绝圣手王昌龄有著名的《出塞》,当然也有今天我推送的《送柴侍御》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也是一首送别诗,诗歌的后两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表达的不就是“风月同天”吗?
单就王勃的《秋江送别》与王昌龄的《送柴侍御》比较,个人感觉,王昌龄一定拜读过《秋江送别》,而且他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巧妙地化用了王勃的“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并推陈出新,翻出了新意,提升了境界、格局,于是“送君不觉有离伤”。
而长屋王与王昌龄几乎是同时代的人,即便如此,我依然相信,长屋王读过王勃的诗,也读过同时代的王昌龄的诗,于是才有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他应该是汲取了王勃与王昌龄诗歌的精粹后而形成了偈语。甚至我认为,王昌龄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云雨”“”明月”境界比长屋王的“风月”高出了许多,长屋王的“风月在“美”在“分享”,王昌龄的“明月”“云雨”在“分享”在“分担”。
1000多年前,日本派遣了一批批遣唐使到了大唐,学习文化、技术、管理……1000多年后,他们津津乐道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八个字,就是依葫芦画瓢的成果。
不过不得说,日本人确实善于学习,学到今天,他们的很多方面都属于世界领先了,但咱们国人什么时候服输过,“斗争”从来是我们骨子里激荡的灵魂,不信你看看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