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英雄真实事件记载,烈火英雄原型真实事件照片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06-27 08:24:02

烈火英雄真实事件记载,烈火英雄原型真实事件照片(1)

大连新港“7·16”石油管线爆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原油管线储罐爆炸救火难度最大的一次。也是今天上映的电影《烈火英雄》背后的真实事件原型。感谢那些消防官兵们出生入死,直至以生命为代价,保住了大连这座美丽的城市。本刊记者李菁曾在爆炸发生后前往现场报道,今日重发此文,致敬所有的烈火英雄。

摄影:高强

被污染的海

从市中心东北方向驱车40分钟左右,便进入大连保税区辖区里。2010年“7·16”爆炸发生的大连新港,就位于保税区内。路旁是一片浅浅的海湾,不用费力,远远就看到黑色的油污漂浮在海面上,岸边的砂石也被黑色的污迹染得斑斑点点,空气中依稀是油的味道。这里距离爆炸发生的核心地点,其实还有10公里左右。不远处还有一个公共浴场,但此时已大门紧闭。

通往爆炸现场的路口,不出意外地已被封锁。几辆有“大连消防”标记的车依次停在路边,消防车上是一道道的黑条——火场上战斗过的痕迹。越往里面走,浓重的油的味道,夹杂着海水的腥气,扑面而来。久违的太阳升起来,照在海面上,海面蒸腾着一片雾气。雾气下面,是一片乌黑的海水。这里距离爆炸中心,只有不到1公里。

岸边上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油桶。海里站着十来个人,正奋力用铲子一铲一铲地把浮在表面上的原油装进旁边的油桶里。岸上有两架大吊车,一个油桶装满后,大吊车伸出长臂钩住,再高高地吊到岸上。山坡上坐着两个负责人,拿着小本子,大吊车每吊起一满桶,便记上一笔,这里俨然一个小工地。

烈火英雄真实事件记载,烈火英雄原型真实事件照片(2)

2010年7月18日,事故发生后,工作人员在清理海面油污。

高伟(化名)从海边走上岸,胳膊、双手和腿上都是油,他索性蹲在路边,用路旁土坑里的黄土搓胳膊上的黑油。“这个好使”,小伙子憨厚地笑着。高伟说,他是吉林人,几年前在老乡的介绍下来到大连,此前一直在新港码头干修建油罐的工作。“以前建一个罐花好长时间,现在可快了。”他指着不远处密密麻麻的储油罐说。

大连新港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水位最深的现代化深水油港。这里有中石油、国家原油储备基地、成品油及液体化工储罐,对大连以及整个东北都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高伟和他的老乡就住在港口附近的民房里。这里除了他们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们,并没有本地居民。高伟是2010年7月21日那天才回到这里的,提起那场爆炸,他还一副心有余悸的表情:“那天我下班了,就在房子里和家人吃饭,一听那个声音就知道不对,我带着一家老小,一共9口人全跑到市里躲起来了。”

眼下,他们都被集中起来清理油污。“在这儿干了两天了。”高伟说,每收一桶,他的报酬是60元。“油面下来不少。”高伟比画着说,“刚开始那天,油面快有1米高,可厚了,现在大概清理一半了。”

平静的油面其实也很有*伤性。大连市一位消防干警说,这一次牺牲的消防战士张良其实就是被油污裹住脱身不得而出事的。高伟说,他们工友们也知道张良的牺牲,“我们平时也挺注意的,不要被油给粘住或绊住,互相照应一下”。

烈火英雄真实事件记载,烈火英雄原型真实事件照片(3)

《烈火英雄》剧照

本刊记者看到的,无疑是最“原始”的一种清污方式。而据大连海事局向本刊介绍,目前主要采取四种方式清理油污:在溢油水域布设围油栏杆;组织清污船作业;向海里抛清油毡;对于油膜特别薄的区域,则通过喷洒消油剂把油污分解成更小的颗粒。对于消油剂是否会对海洋造成二次污染,海事局相关人员解释说,喷洒消油剂主要是将油分解成微小的颗粒,利用海洋自然环境,以生物降解等多种途径,解决油污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污染。

惊心动魄

虽然管线爆炸的现场已被封锁,但是即便从外围留下的痕迹来看,也让人触目惊心:起火当天下起了大雨,雨水夹杂着燃烧后的灰烬,在庞大的储油罐外面形成一道道斑驳的黑色条纹;马路上停着一辆工程车,还有工人在修电线,是在修爆炸那天被烧毁的电线。

2010年7月16日晚上,对每一个亲历者来说,都是堪称惊心动魄的一夜。

7月16日傍晚,第一个赶到现场的,是大连港公安局所属的新港消防中队。“当时我们消防中队的战士们吃完饭,有的在营房里听音乐,有的在球场踢球。”一声巨响传来,职业敏感告诉他们,一定出了大事。大连港公安局的夏羽说。这里距离码头只有300米,不远处的输油管线瞬间冒起浓烟,烟雾起初是白色的,渐渐变得发黑,直到浓烟一片。巨响发出时,是18点2分,3分钟后,9辆消防车已赶到现场,开始灭火。

烈火英雄真实事件记载,烈火英雄原型真实事件照片(4)

首页 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