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书说人话,换个角度聊新闻。大家好,我是喵咖。
宅家食物消耗真大。喵咖今天库存不足,涉险出门觅食。在菜场测温34度,回到小区测温32度。感觉自己简直就是行走的丧尸。
喵咖产生了好奇心:这个测温枪到底什么原理?为啥这么不靠谱?
简单查询,我们现在抗击疫情讲究一个不接触,水银血压计这种要接触的,不能在一线使用。现在用的都是红外测温仪。
红外光是一种我们眼睛看不见的光,任何发热的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所以各种夜间录像设备都是依靠红外成像。
岔开一下话题,推荐最近大家看一部纪录片,奈飞重点打造的《Night On Earth》,拍的真的好,算是夜间版的动物世界,里面大概一半内容都是红外拍摄。
红外温度仪像雷达大锅一样,吸收红外线,然后根据吸收强度转变光信号为电信号,出检测值。
物体会吸收辐射,也会放出辐射,辐射率ε(Epsilon)是一个重要指标。如果一个极端案例,有一个物体,他吸收所有辐射,并且100%辐射自身的能量,没有能量损失。这个假设的物体,辐射率ε等于1。正常物体没那么极端,没法全部转化,如果发射出20%的理论上的红外能值那么辐射率ε等于0.2。
能量不灭,反射率 穿透率 吸收率= 100%。不透明的物体,穿透率是0。剩下就是要么吸收,要么反射。
反射一开始就反射掉了,和物体本身就没啥关系。关键就是吸收率,总是吸收物体会变热,变热之后又会辐射到环境中,最后会达到一个平衡点,吸收和辐射一样,这就温度不变了。这个时候的吸收率就等于辐射率。
比方说25℃时候,胶带是0.95,不锈钢水壶是0.10。由于黑体不存在,我们就用绝缘胶带做为对照组举例,调准温度仪器。用红外照胶带,直到温度稳定,把这个时候的吸收率调成0.95。就好像我们弄电子秤,放个小盘子上去,清零。这个这个时候盘子本身不算重量,基准从盘子里面加东西算起。
说回到体温,要说发热,就要先说不热时候是多少。
所谓正常体温,一般说的是身体深部的平均体温,根据个体不同,一般在36.3℃-37.2℃。常理都想得到,人体不同部位温度不会一致。现在主流测体温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 直肠:36.6°C to 38°C (97.9°F to100.4°F)
- 口腔:35.5°C to 37.5°C (95.9°F to 99.5°F)
- 腋下:34.7°C to 37.3°C (94.5°F to99.1°F)
- 耳温:35.8°C to 38°C (96.4°F to100.4°F)
在临床上,根据口腔温度判断和区分发热程度的高低,一般分为:37.4℃- 38℃属于低烧;38.1℃-39℃属于中等程度发烧, 39.1℃- 41℃属于高烧;41℃以上就属于超高烧了。本次冠状病毒疫情,很多小区实际的操作温度是以37.3℃为准,以上都算发热。这个标准是根据口腔温度来算的,但是小区基本测的不是额头就是手腕。所以往往都低估体温。
综上所述,体温计不准的原因有很多种:
1. 检测模块质量不佳,收集红外线遗漏。
2. 校准问题,基准线偏差。
3. 实际测量中,针对部位偏差,不能反映实际体温。
其实这些问题,医用的测温枪都有调整优化。但是现在缺货严重,各种工业温枪都上阵了,导致出来的数据完全没法看。
面对技术局限,大家理解就好,该测还要测。但是希望有关部门不要拿着不准的测温枪,把体温搞成一刀切的运动。
好的,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谢谢大家收听,再见~
引文:
1.How to take achild’s temperature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819919/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解读 http://www.gov.cn/zhengce/2020-02/05/content_5474852.htm
3.当前疫情防控阶段为什么体温高于37.3℃就要注意?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1216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