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风向自下而上,对于放风筝来说再合适不过。
《清嘉录》中曾提到:“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更重要的是,放风筝被古人认为可以去除晦气,带走病灾。人们将所有的疾病都写在风筝上,等到风筝升到高空时,便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消逝。
这样一来,病痛,晦气也都跟随着风筝,烟消云散了。
说了这么多活动,清明节的风俗里,当然不能少了寒食节流传下来的习俗。
在北方,古代寒食节流传下来很多精美的面食。人们最常食用的,便是“撒子”。这是一种面条状的油炸食品,咸鲜脆香,口感酥脆。
不仅是北方人喜欢,也深受其他很多地方人民的喜爱。
撒子
在陕西,人们发明了面花。陕北妇女更是精于此道,经过她们的巧手,发酵的白面能被捏成各种形状。蒸出来的面花,就像一个个艺术品,让人舍不得吃掉。
在山东,人们要吃鸡蛋,凉馒头,有些地方要吃冷高粱米饭,有些地方要吃煎饼,据说不吃就要遭冰雹。不管说法多么奇怪,总之对山东人来说,礼数一定要尽到。
而在南方,清明节很多地方的人们不生火做饭,而是食用事先准备好的青团,缅怀先祖。
清代大文学家,同时也是美食家的袁枚,曾在名著《随园食单》里就这样描述过青团:“青糕、青团: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糕、团。色如碧玉。”
青团
青团,是将新鲜艾草洗净去苦,捣烂成汁,拌进准备好的糯米粉里,包裹进豆沙、花生或芝麻等馅,再上锅蒸。
熟青团色泽青绿,吃起来软糯微甜,带着一股艾草清香,十分爽口。
这道清明祭祖食物,很久之前就有人发明。
在宋代《琐碎录》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蜀入遇寒食日,采阳桐叶,细冬青染饭,色青而有光。”这与现在的做法如出一辙。
青与清同音,艾草又是驱邪去灾的吉祥之物。青团除了好吃,也寄托着人们希望过上美好生活的寓意。
除此之外,我国南北方在清明节还有着各种美食习俗,如清明螺、清明粽、清明粑、子福、子推馍等,无不是营养丰富,又口感上佳的美味。
尾声
如今的清明节,我们有很多习俗,已经随着条件的变化或者习惯的改变而消失。比如蹴鞠和斗鸡。
但是,大多数的习俗,还是被人们保留了下来,成了今天清明节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