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何痴迷于敦煌和敦煌学?学界普遍认可的原因是:为了寻根。莫高窟是中国的,但对日本人却有另一层含义。日本在公元7世纪发生的大化改新,是一场中国化运动,改革的蓝本即是唐朝文化。日本人对敦煌有种崇拜心理,他们信佛,对佛教艺术也很感兴趣。
日本人对敦煌的膜拜之心,日本前首相竹下登的话有代表性:“我们日本人之所以一听到丝绸之路、敦煌、长安这些词就激动不已,是因为这种文化至今仍强有力地活在日本人的心中。”
大陆敦煌学于1981年重新起步,时任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日本史专家吴廷璆教授,邀请日本京都大学的藤枝晃教授举办敦煌学讲习班。吴廷璆介绍藤枝晃时,为突出日本和藤枝晃,改为“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
此说法一出,学术界震惊。这句话虽是当时的事实,因为敦煌学在日本以及国外研究成果丰硕,尤其是他们将丝绸之路的研究结合在一起,详细展现了当时丝路沿线文化的发展脉络。
为此,1988年听说藤枝晃又要来北京参加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学术研讨会,会长季羡林先生特别提出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口号,以打消中日两国学者之间的隔阂,增进学术交流。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在国家动荡的那些年代,中国敦煌学要么是依靠个人的爱国情怀守护,要么是凭借宗教信仰传播。敦煌的价值在国内并没有被合理对待,反而备受冷落。如今,敦煌变为一座旅游城市,莫高窟成为一个文化景点。
但是,还远远不够。
对敦煌文化的认知,太浮于表面,很多游客即便亲临莫高窟窟洞内,面对一幕幕千年壁画,耳中是导游的讲解,但除了直观的视觉冲击,恐怕很难再有更深层的体会。
文物宝藏不是发现了、报道了、兴奋了、拥有了,就满足了。敦煌学的探索与研究,值得专业学者们全力以赴去发掘。敦煌学的传承与传播,需要我们每个人从浮躁的快餐文化中探出脑袋,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和智慧,那时“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的中心便也在中国了!”(来源:闲蛋黄2021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