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专利卖了5.2亿元,研究团队分走4个亿,还一举打破了国外专利垄断。
更令人吃惊的是,最初研究团队只有教授和他儿子两个人。这个教授就是毕玉遂,在山东理工大学工作。
一个专利卖5.2亿元
教授团队分了4个亿
2017年,山东理工大学创造了一项中国高校专利转让纪录。他们与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专利技术独占许可协议,价值5.2 亿元,毕玉遂团队分得4个亿。
为啥能分4个亿?
“这不是学校给了毕教授4个亿,而是毕教授帮学校挣了1个亿。”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吕传毅说,学校对毕教授的奖励不是特殊照顾,我们作为山东省3所科研体制改革试点高校之一,政策允许成果转化收益的80%划归科研团队所有。
不仅学校给力,还有一项政策让毕教授得到了实惠。
按照工资、薪金所得纳税,4亿元专利转让费要交1.4亿多元的税。到了2018年,国家明确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中给予科技人员的现金奖励,可减按50%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这一政策,让我少缴7000多万元个税。”毕玉遂说。
为什么教授能分4个亿?
这个卖了大价钱的专利名字叫无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学发泡剂。
说起来简单,但是合成不含氯、不含氟的聚氨酯化学发泡剂,在毕玉遂之前,对国际化学界来说,就是天方夜谭。
发泡剂是生产聚氨酯泡沫材料的重要原料。聚氨酯泡沫材料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软质泡沫可应用于床垫、沙发等,硬质泡沫可应用于冰箱、建筑外墙隔热保温、板材、管道保温等行业。
要生产这些产品必须用发泡剂,欧美国家已经研发出四代聚氨酯发泡剂,但都含有氟氯元素,并一直垄断着全球市场。
毕玉遂认为,自己可以挑战化学发泡剂。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白手起家会如此难。
“没有研究基础,写不了项目书,我没法申请科研经费,钱都得自己垫。”毕玉遂说,再加上的确没有任何现成基础理论,光是琢磨理论就花了5年。直到2008年,毕玉遂终于有了完整思路。他开始与儿子一起搞试验。
2011年,他们终于合成了反应所需的聚氨酯化学发泡剂新物质。这个新物质不含氯氟,不会破环臭氧层。
中国人可能研究出了不含氯氟的化学发泡剂!2012年初,试验刚有进展,几个国际化学巨头企业闻风而至,要求参观、检测、合作。
“我也很想知道这个化学发泡剂到底行不行。”毕玉遂答应了一家化学巨头,带着样品应约到华东理工大学检测。
“测试时,我们的样品一滴都不敢外漏,生怕泄密。”毕玉遂回忆说。检测结果很理想,毕玉遂十多年的努力终于成功了。
防火防盗防泄密
申请专利前的那些奇葩事儿
发泡剂研制成功本来是件高兴事,但毕玉遂却发现他的成果被人盯上了。
当时,外国企业提出要与毕玉遂合作,但他没同意。原本以为事情过去了,可在2013年国庆期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我去上班,发现我们办公室都被撬了。”毕玉遂回忆说,实验室被盗走18台电脑硬盘。
幸运的是,毕玉遂为了防止技术被窃,从来不在实验室放任何相关资料。
毕玉遂心想,发泡剂专利保护必须抓紧了。但他担心泄密,一直不敢提交。直到2016年,山东理工大学了解到情况后,由学校出面撰写了“推动无氯氟聚氨酯发泡材料产业化”的建议报告,直接呈报国务院。
2016年2月17日,国务院领导在建议报告上作了批示。之后,科技部、环保部、中国石油和化学联合会、聚氨酯工业协会等联合专家组,国家发改委、中国石油和化学联合会,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先后调研了项目研究进展情况。
最终,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导下,这项世界唯一的化学发泡剂技术提交了4件中国专利申请、1件PCT国际专利申请。2017年,“无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学发泡剂”的专利网布局完成,科研成果获得了最大保护。
现如今,很多国外企业都想找毕玉遂合作。“这就是核心专利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好处,他们想用这个技术,就只能找中国。”
来源:经济日报(ID:jjrbwx),记者:佘颖,策划、文案:温宝臣 李 瞳
本期编辑:崔鹏、蒋川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