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研究主要围绕主观幸福感和学习倦怠的关系,及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心理弹性团体辅导方案,以改善学习倦怠水平。
一、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在过去对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中,较多学者将影响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分别为人口学变量、外部因素、内部因素。
当然,也有其他划分,如有研究者将影响因素归为前因变量和后果变量;也有研究者综合前人研究将学习倦怠归为来自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及个体差异几个方面的影响。
赖运成、周妍和邹金秀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还涉及手机依赖、主观幸福感和时间管理倾向。随着认识的深入,相关的干预研究也越来越多。
人口学因素
既往研究在性别因素上有着不一致性,有研究指出高中生性别与学习倦怠不存在显著性相关。
郑士婷的研究表明,高职生女生的学习倦怠比男生明显严重。但大多数研究发现,男生倦怠情绪较高。
不同年级学生学习倦怠情况不一样,随着年级增长,学生学习倦怠倾向会升高。否为独生子女和是否为班千部也对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产生影响。
此外,贾敏燕、郑志丽和赵娟的研究发现,除了在性别上存在差异,高职生的招生方式和考生来源也对学习倦怠水平存在显著影响。
个体因素
自我效能感、自尊、应对方式等个体心理因素都能显著预测中学生学习倦怠。倦怠源于无效能感或“效能危机”,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是倦怠出现的要素之一。
Schaufeli和Salanova的研究中,探讨了自我效能感增强能提高学业投入和学业成绩以及减少倦怠的有效性。
姜少凯以中职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学习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对学习倦怠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以职高生为对象的研究结果指出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
此外,王小新和苗晶磊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出类似结论且发现自尊与学习倦怠也呈现负相关。
王兴梅研究发现,学习动机强的学生,较低产生学习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