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有的甚至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出现过敏反应严重者甚至死亡,研究表明发热时应用此类药物无明确退热效果(常见喜炎平,热毒宁等),故针对急性发热中药针剂使用非必须。
地塞米松、甲强龙等激素虽退热效果好,但不要轻易使用,因其副作用大,也会掩盖病情(普通病毒感染所致发热禁用),只有在明确适应症下,在医生指导下才可酌情应用。
小儿退烧的正确方法?
大于2月龄的宝宝,腋温38.2℃及以上时,或因发热出现了极不舒适和情绪异常的发热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剂量每次15mg/kg每次,2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6小时。
大于6月龄儿童,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2次用药的最短间隔6小时,布洛芬的剂量为每次10mg/kg每次。
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均为儿童用药,相对比较安全。临床上布洛芬相比对乙酰氨基酚对儿童的退热效果更佳,持续退热时间更久,推荐夜间发热时口服,减少睡眠时孩子的不适。
需要强调的是,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不应该交替用于儿童退热,这样不仅不会明确增加退热作用,还会加大药物副作用的发生概率。
如果使用一种退热药后,体温下降并不明显,提示此种药物退热效果不佳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间隔6小时后换另一种药物退热。
发烧时的注意事项?
2月龄内的婴儿建议物理降温,尽量不应用退热药,但因高热不退,原则上也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但2月龄内的婴儿任何病都要看医生,用药前都要先咨询医生,不建议家属自行用药。
3-6月龄内的婴儿,也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的剂量,因为中国的对乙酰氨基酚混悬剂说明说只有1岁及以上儿童的剂量。如果你确信自己会计算的话,可以自己计算,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的剂量为每次15mg·kg。(按体重来计算剂量比按年龄计算更准确)。热退后,同时注意补充水分、食物。
补水:儿童发热时因较高体温散热多,较正常时更多丢失体内水分,且应用退热药下出汗失水原因。所以需要积极补水,大孩子可以直接饮温水,小宝宝可以用专用喂药器(可选用退热药美林等滴管),一滴管一滴管喂(每滴管1-2ml),又能防止呛咳。
补充食物:发热后宝宝消化功能弱,应给与易消化的食物,保证少餐多喂,最好选择流质饮食。尚未添加辅食的婴儿适当多喝奶及水,婴幼儿及年长儿可以喝米粥及少油腻的面汤。有条件可以购买口服液盐(ORS),尤其针对高热的,以及用药出汗较多的宝宝,可以直接冲水或加入流质食物中,既可避免孩子高热导致脱水产生,又能补充散热或出汗丢失的电解质及糖盐。
参考资料
1、 《中国0-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
2、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感染性疾病章节
3、 《诊断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