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参考答案
1.文章主要是以作者自身 求学 经历,勉励马生读书当 勤 且 艰(用原文)。
2.为说明上述问题,作者用了四个切身事实说明问题,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幼年抄书之艰
②成年叩问之难
③求师奔走之劳
④住读生活之苦
3.为解决无书以读的困难,作者克服了怎样的困难(请用原文回答)?
①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②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结果如何(用原文)?遍观群书。
4.作者如何克服无师以教的困难?(用原文)
① 尝趋百里外
②学习态度,立侍右左,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③老师脾气不好时,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④老师气色缓和时,则又请焉。
结果如何?(用原文)卒获有所闻。
5.作者奔走求师,克服了哪些困难?(用原文)
①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②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③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④ 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6.作者写到自己住读生活之苦时,运用了对比写法,突出自己“中有足乐”,淡化“口体之奉”,展现苦中求学的精神。
合作学习:
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用原文回答)
书:无书。借书于藏书之家。
师:无师。趋百里之外。
衣:缺衣。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食:少食。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住:四海为家。寓逆旅。
行:不避艰辛。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自知。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对比。以此展现作者一心向学,“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3.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以中有足乐者
4.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身说法,亲切感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古人一些其它苦中求学的典故吗?你怎么看待他们这种精神?
囊莹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