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普照阿豪核心性格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0-28 21:53:05

阳光普照阿豪核心性格,(1)

《阳光普照》是台湾中生代导演钟孟宏在2019年拍摄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成了2019年的一匹黑马,获得56届金马奖11项提名,最终斩获包括最佳剧情长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在内的5项大奖,并成为观众票选最佳影片。豆瓣评分8.4分。

阳光普照阿豪核心性格,(2)

影片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四口之家充满悲情的故事。叛逆不被认可的小儿子因为伤害罪被关进少年辅育院,肩负家庭希望的大儿子却选择从楼上一跃而下。在面临分崩离析的家庭面前,出狱后的小儿子和父亲承担起缝合家庭的责任,使得这个家庭继续前行的故事。

这个故事通过痛苦的个体经历折射出了家庭教育与沟通的种种问题,让人不胜唏嘘。影片中的人物在看似无力摆脱的命运面前都做出了各自的选择。其中,大儿子阿豪跳楼自*的行为让观众尤为震惊:一个“好好儿”的孩子,为什么突然就走上绝路了呢?

今天这篇文章,我将从阿豪的语言行为的隐喻出发,围绕着阿豪的“圣母型”人格,详细解释什么是“圣母型”人格以及“圣母型”人格背后的原因,最后我将结合现实来谈一谈“圣母型”人格如何自救。

一、阿豪的“圣母型”人格是什么?活在期望的牢笼里和对周围人持续释放的好,最终会让自身无法承受

“圣母型”人格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美国心理咨询师雅基•马森在她的《可爱的诅咒》这本书中提到:

讨好型人格喜欢把友善待人的方式当作唯一的行为准则,他们除了“友善”,就没有其他的思维、交流和行为方式了。他们心里有一些规条,比如 :始终有礼貌、让自己变得有趣、让别人觉得愉快、不要让其他人失望、从不说“不”、防止冲突及一切以他人的需求为先等。

拥有这种人格特质的人,他们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前面,在潜意识里惧怕冲突。面对别人的期望,习惯于压抑自己,不去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例子 。

例如:

影片中的阿豪是一个品学兼优、温柔体贴的“别人家的孩子”。他的“圣母型”人格体现在哪里呢?

在剧中人物和剧外观众看来,这是多么好的一个人啊,近乎完美。但对于阿豪来说,这种性格给他带来的折磨是:他总是在为别人着想,自己的烦恼、痛苦找不到一个出口发泄。

阳光普照阿豪核心性格,(3)

阿豪说自己:“找不到一个阴影的角落。只有阳光,24小时从不间断,明亮温暖,阳光普照。”这句话隐含着2层含义一层是家庭的期望像太阳,让阿豪背负着“不能失败”的使命疲于奔命;另一层是阿豪在内心痛苦的情况下还要对其他人一直保持的付出与温暖,这让他感到疲惫。

“圣母型”的人陷入了期望的牢笼,他们习惯了满足他人的期望,却又在某一刻感觉到自己的无力、压抑、困顿和疲惫。这种折磨让他们痛苦不堪,甚至以伤害自己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

二、“圣母型”人格形成的背后的原因是:童年时期的刻意强化和青少年时期的敏感感知

关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以及该如何和这个世界相处,很多的观念都来自我们的童年和少年阶段。

1、童年时期被刻意强化的特质形成了“个人化的准则”

约翰·鲍比及温尼考特等先驱领导的婴儿发育研究一再表明:我们年幼时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与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弟弟阿和说起阿豪:“从小到大,他一直很厉害。所有人都喜欢他。”而父亲每年都会送给阿豪一个本子,上面写着:把握时间,掌握方向。在阿豪自*后,这些本子被翻了出来,已经是厚厚的一摞的本子里,阿豪没有写一个字。从这些情节中我们可以想象,跟弟弟比起来,阿豪从小就被因为学习被夸奖,进而因为懂事被夸奖。慢慢地,考个好学校,要体贴懂事成了阿豪童年被强化的特质,形成了他和家庭、别人相处的个人化准则

所以,童年时代的经历就像条件反射一样,表扬和认可让我们习惯继续某些行为,而批评、否定则会让我们停止某些行为。这对我们形成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阳光普照阿豪核心性格,(4)

2、青少年时期的敏感使得自身受“外评价源”影响而形成了错误的观念和行为模式

心理学先驱卡尔.罗杰斯对“评价源”进行过描述。他所说的“评价源”分为内、外两种,取决于你是自己评判自己的行动、工作、成就及行为举止(内评价源),还是受他人评价的影响(外评价源)。

我有一个朋友就属于从来不拒绝别人也不会得罪人的人。这个行为的形成源于她的一段青少年的经历。初中的时候,因为父亲的工作关系,她们家搬家到另外一个陌生的城市。她进入了当地的一所中学就读。初来乍到的她受到了排挤,女生们嘲笑她的发型、口音等等。没有人主动愿意跟她交朋友。

长大后的她对朋友的认可就变得十分的依赖,她始终担心自己会被朋友们拒绝或者排斥。所以当与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她常常习惯于迎合朋友,还要控制自己要说的话,不让自己变得太突出。

青少年时期的敏感使得当时的我们更注重外评价源,如果是不得当的外部信息,就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形成不好的观念和行为模式。

“圣母型”的人害怕自己真实的想法让别人失望,便压抑自己,在生活中不断产生的挫败感让我们看不清人生的方向,无法感受到人生意义。所以,学会如何从这种状态中解脱出来,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如何从“圣母型”人格中脱离出来,掌控自己的人生?结合现实的案例,谈谈以下的方法:

阿豪把所有的好都给了别人,忘记了给自己留一点,他的悲剧让人痛惜。在现实中,我们很多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圣母”体质,或许还没大到影响生活,但被这种人格要挟引发的负面情绪却让人沮丧。

想要改变自己的“圣母型”人格,就要了解想法、感觉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阳光普照阿豪核心性格,(5)

我们的想法、感觉和行为是相互作用的,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这个三角形的任何一边来改变我们的模式。

《宁静祷文》:“如果我们能够把精力用在能够改变的事情上(并承认我们做不到的事情,同时能够明白两者之间的区别),那么,我们便开始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良性自我救赎过程。

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

1、画一个“责任饼图”,为事情找到负责它的主人

当“圣母型”人格面临一些问题的时候,可以在一张纸上画一个饼图,把问题写在每一个小块儿上面,然后,为它们一一找到真正应该对此负责的人。

阿德勒在《被讨厌的勇气》中说道:人的一切烦恼的根源就是人际关系。之所以烦恼,就是想获得别人的认可。想要改变这一点,阿德勒给出了一个具体的办法——课题分离。

责任饼图就是课题分离的实操方式。阿豪几乎把全家的责任都揽在自己的头上。本来复读的他只需要好好关注学习,可他还考虑妈妈的情绪,照顾弟媳的想法,甚至还有父亲的期望。

尝试着把自己认为的责任放开,把“应该”做的事变成我“可以”不用负责,减轻自己的思想负担,让你的人生轻松一下。

阳光普照阿豪核心性格,(6)

2、做“一日三好”日记,创建新的‘神经通路’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中提到,要把重点放在关注自己的优势及乐观的性格上,而不是弱点和缺陷上。

每天写下自己的三个好的行为,关注自己好的品质,并给予自己夸奖和肯定。这些事情可以是非常稀松平常的事情。

比如:今天我去见了领导,告诉她我的工作负担太重,忙不过来,问他是否可以帮我。他很快的帮我把部分工作分担给了别人。我很勇敢,竟然敢跟上司说我工作忙不过来。

生活中,严苛和自我批评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思维定式,我们通过将积极的行动写下来,在大脑中创建新的积极的“神经通路”,增强了自我价值感和自尊感。

3、通过肢体动作及语言传递自己的态度

肢体语言研究先驱艾伯特·麦拉宾提出了一条平衡定律,即对一个人的印象,大约55%来自于肢体语言,38%来自于说话的方式、语气,7%来自于说话的内容。

“圣母型”人格的人总是喜欢以微笑示人,说话的语气也往往透露出恳求、迟疑。所以就会给别人说服你的机会,并让你改变主意。所以在跟人交流的时候一旦要目光坚定,试着用一种清晰、冷静的语气表达出你的意愿。

我朋友曾经跟我抱怨过一个事,她假期要去日本旅游,她的同学便想让她帮忙带一个厨房小家电。可这个东西并不小巧,朋友很为难,跟她同学*“我想这个东西是不是在淘宝有卖的啊”,可同学说淘宝没有官方的商家,不值得信任。她很委屈的答应了。我后来建议她直接跟同学打电话,清晰的表明“东西太大,实在是带不了”。朋友最后明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并达到了目的。

我们在交流的时候,不仅会从话语里传达信息,而且会从表情、说话的语气里传达信息。当我们使用坚定的目光接触,用强势舒展的肢体语言来树立自信,赢得尊重。

四、结语

电影《阳光普照》的阿豪的人生本可以有个另外的结局,但他最终被自身的痛苦所淹没。阿豪的悲剧给了我们警示:当我们处于“圣母”人格中,为了赢得别人的喜欢而违背内心迎合他人,我们必然会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陷入焦虑、苦闷、压力和痛苦中。

而勇敢去改变自己的模式,选择让自己感觉安全的方式去一步步改变,重新发现自己的美好品质,并最终打破“圣母”的控制,收获新的人生。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