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风莉
这是一个政治动乱而思想活跃的时代,这是一个信仰缺失而文艺繁荣的时代,这是一个世家大族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而贫民阶层根本没有存在感的时代。
这个时代独特而奇葩,士族与天子公开叫板,门阀贵族成了政治舞台上耀眼的明星,而皇室在很长的时间之内,只能作为士族势力的附庸。
这个时代,有盛大华丽的乐章,也充满了血腥、*戮和无常。一方面国家危如累卵,统治黑暗;一方面却名士辈出,人们的思想达到了空前的解放。
有一群牛人,就活在那个时代,他们追求个性的自由与率真,向往狂放地隐逸与出世。他们的灵魂,不受任何世俗的束缚与禁锢,他们高蹈尘世,谱写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
这个非同寻常的时代叫东晋,在东晋,有一个响彻时空的名字,他叫谢安。
01、狂歌东山,有林下之风
公元320年,谢安诞生在东晋的士族陈郡谢家。
谢安的曾祖父谢缵(zuǎn),是曹魏时期管理农业的典农中郎将,祖父谢衡曾任太子少傅,父亲谢裒(póu)是任免官吏的吏部尚书,伯父谢鲲曾出任豫章太守,被归入“中朝名士”和“江左八达”。
谢安的从兄谢鲲之子谢尚,多才多艺且颇有政绩。在配合桓温、殷浩的北伐中,获得了传国玉玺。历任豫州刺史的十二年间,谢尚使陈郡谢氏得以列为方镇,成为屏藩东晋朝廷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
谢家在朝中的政治地位,因为谢鲲谢尚等人而逐渐上升,但谢家真正的发迹,却是在谢安成为淝水之战的头等功臣之后。
谢安从小气度不凡,在他四岁时,名士桓彝见到他,即大加称赞:“这孩子风采神态清秀明达,将来不比王承差”。王承是当世天下名士,而桓彝是东晋权臣桓温的父亲,桓家和谢家一直是政治上的死对头。可见能得到桓彝的赞美,谢安实乃殊于众人也。
虽然淝水之战成就了谢家的不朽功业,但谢安对仕途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他早年曾当了一个月的官即辞职不干,从此“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谢安隐居的东山,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县西南四十五里。这里千嶂林立,巍然特出,下视沧海,天水相接。谢安的粉丝李白,在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之后,就很向往谢安的归隐。
小隐慕安石,远游学屈平。
天书访江海,云卧起咸京。
——李白《秋夜独坐怀故山》
为了体验偶像的隐居生活,李白还曾经多次到过东山,并且写下了: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
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李白《忆东山二首》
隐居东山的谢安,如鸟归山林、鱼游池渊,他与王羲之、孙绰等名士结为好友,整日游山玩水,谈论玄理。
公元353年,王羲之组织了群贤毕至、风雅无比的兰亭集会,风流倜傥的谢安,在这场盛会上诗兴大发,狂歌高吟:
伊昔先人,有怀春游。契兹言执,寄傲林丘。
森森连岭,茫茫原畴。迥霄垂雾,凝泉散流。
——谢安《兰亭诗二首·其一》
谢安虽归隐高卧却名传天下,朝廷多次召他入朝为官,他坚辞不出。他的妻子刘氏曰:“出仕为官,光宗耀祖,你何拒绝朝廷之征召?”谢安答曰:“我志在丘山,入世为宦,非我本意尔。”
临戴进谢安东山 图
02、讲论文义,以诗书传家
苏轼在《三堂槐铭》中写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一个家族要想长久地兴旺发达,屹立于历史长河而不倒,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东晋第二大豪门的陈郡谢氏,前后绵延兴盛了三百多年,他们的子孙不但在军事领域立下奇功,而且在文学领域诗人辈出,独领风*,这与谢家一贯注重文化教育和诗书熏陶是分不开的。
谢家的长子谢奕去世以后,在东山隐居的谢安,便担负起了教育谢家所有子女的重任。他定期地将谢家儿女聚集在一起,为他们讲论文义,共同讨论学习。
据《世说新语》记载,在一个严寒的大雪天,谢安正在开讲授课,或许是上课的时间太长了,或许是外面的雪下得实在太大了,孩子们有点不专心,他们不时地向外张望。
谢安并没有责怪他们,他干脆停了下来,欣然问曰:“白雪纷纷何所似?”谢朗抢先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不置可否。谢道韫接着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笑乐”。
盐和因风而起的柳絮,哪一个更像飘飘舞舞的雪花,不言自明。但谢安既不对侄子的回答予以否定,也不对侄女的佳句进行表扬,是因为他觉得最终的答案是次要的,而对一颗诗心的唤醒和启迪,才是最宝贵的。
所以,谢安细心地呵护着子侄们的自尊心,培育着他们的想象力。在中国最早的家庭情景式课堂上,在这种轻松的对答之间,谢家的儿女们深深地爱上了诗歌和文学。
学完《诗经》以后,谢安不失时机地问道:“你们觉得毛诗中最好的是哪一首?”谢道韫回答曰:“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谢安听后深感欣慰,他称赞侄女“雅人深致”。但谢道韫之所以有这种仰慕圣贤的情怀,其实正是受叔父谢安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们虽小,但谢安非常注重对他们做人的引导。有一次,谢安问大家:“你们希望自己以后成为怎样的人?”谢道韫的弟弟谢玄说:“我们都应该像芝兰玉树,生于厅堂之前,亭亭玉立,丰采无比。”
谢安听后高兴地说:“圣人和一般人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人皆可以为尧舜,希望你们见贤思齐,好好努力。”孩子们大受鼓舞。
但谢玄在年少时有点放浪,腰里常常佩着紫罗香囊招摇过市。谢安担心他日后成为纨绔子弟,于是他和谢玄打赌。谢安赢了之后,就将谢玄的香囊烧了。谢玄方才明白,叔父不喜欢自己的这种行为,于是收敛心性,痛改前非。
谢安温润如玉,宽和儒雅。他在教育后辈时,注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而不是训斥责骂。四弟谢万兵败逃亡,仍然向人索要玉饰马镫,谢安知道后也只是说了一句:“当今岂须烦此?”
因为有谢安等人对族中子弟的勉力教导,谢家形成了诗书传家和注重文学的优良家风,谢家也因此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人才。谢道韫是东晋著名的才女,谢石、谢玄在淝水之战中,和谢安一起立下了赫赫战功。若干年之后,谢氏家族中又走出了山水诗人谢灵运和谢眺。
03、念天下苍生,东山再起
谢安的大哥谢奕去世之后,谢万接任长兄豫州刺史一职,并领淮南太守北伐前燕。但因谢万无将帅之才,兵败而归,被贬为庶人,谢家在朝中的政治地位岌岌可危。
因为司马皇帝的昏庸无能,奸臣桓温时时怀篡位之心,一代功臣王导也已经年老,不能再左右时局,此时的东晋,迫切需要一个有才能、有大智慧的人来执掌朝政,而这个人非谢安莫属。时人皆云:“若安石不出,如天下苍生何?”
时任会稽王的司马昱说:“安石既然能与人同乐,也必定能与人同忧,再征召他,他肯定会应召。”
公元360年,在朝廷人士的游说之下,谢安终于出来主持大局 ,史称东山再起。李白在《赠友人三首》中写道:
谈天信浩荡,说剑纷纵横。
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
谢安复出以后,在桓温帐下任司马。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不以武力挫败了桓温的篡位阴谋,然后竭力辅佐年幼的孝武帝,最终使东晋没有发生内乱。
奸臣桓温去世后,东晋王朝更大的危机却猝然而至。公元383年,前秦苻坚亲率八十七万大军,从东西两面,浩荡来犯东晋。
西秦百万众,戈甲如云屯。
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
——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
敌兵来犯的消息传到建康,孝武帝和文武百官无不震惊恐慌。他们把东晋的江山社稷交到了谢安手里,希望他能创造奇迹,救国家于危亡之中。
蜀主思孔明,晋家望安石。
时人列五鼎,谈笑期一掷。
——李白《赠友人三首》
面对一国之人的期望,谢安别无选择,他坐镇建康,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负责军事,并派谢石、谢玄、谢琰等率兵前去抵御。
大军压境之际,谢安照样下棋,弹琴,饮酒,只是闭口不谈战事。临行之前,谢玄去向谢安告别,顺便请叔父再次明示这个仗应该怎么打。谢安随便地说了句“朝廷已有安排”,就不愿再多讲了。
当时,桓冲在荆州听说形势危急,打算专门拨出三千精兵到建康来保卫。谢安对派来的将士说:“我这儿已安排好了,你们还是回去加强西面的防守吧!”
最终,在谢安的运筹帷幄之下,谢玄掌控的八万北府兵,一举击败了前秦苻坚的八十万大军,取得了淝水之战东晋决定性的胜利,为东晋赢得了数十年的和平。
当前线的捷报送至谢安手中时,他只是略瞟一眼,就若无其事地继续下棋,客人问他信中写了些什么,谢安“了无喜色”地答道:“小儿辈遂已破敌”。
地陷天倾不废棋,谢安阮籍好同时。
江东残局危亡势,似太元初尚可为。
——陈普《咏史下·谢安》
强忍着狂喜的谢安,在下棋后回到家中,由于太过兴奋,迈过门槛时,竟然将脚下木屐的齿牙折断,他自己却没有任何感觉。王世贞曰:“然大略能用事为功,矫情镇物耳。”
淝水之战不但体现了谢安卓越的军事才能,也体现了谢安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胸怀与风范。这种淡定的气度,是一种暴力下非凡的理性与智慧,是不惧强敌、善于谋划的胸有成竹,更是对是非成败、荣辱得失的深刻理解与开悟。
诗仙李白,对谢安的将军气概与英雄本色佩服不已。在《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中,李白写道:
三川北虏乱如麻,
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
为君谈笑静胡沙。
04、遭排挤诽谤,急流勇退
淝水之战后,谢氏家族在朝中的威望达到了顶峰,但是谢安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觉,他上书请求朝廷对前秦乘胜追击,孝武帝应允。
公元384年,谢安与谢玄起兵北伐,将汉人的江山推进至黄河南岸,使得东晋的国力一度大振。
谢安家族中因此有四人先后被封为公爵,分别是庐陵郡公谢安,南康公谢石,康乐公谢玄,望蔡公谢琰。历经百年的艰辛,“一门四公”的陈郡谢氏,终于一跃成为与琅琊王氏比肩齐名的世家大族,权势在东晋朝中一时无二。
然而,世间万物盛极必衰,巅峰之际,便是陨落之时。
作为新晋崛起的名门,陈郡谢氏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不仅需要与朝中根基深厚的士族势力对抗,还需要与来自司马家族的皇权进行平衡。
门阀制度在东晋的盛行,使得司马家族的皇权一度低落,甚至有被随时废黜的可能。因此,面对鼎盛至极的陈郡谢氏,孝武帝的心里充满了排斥和抵触。他一心想重振皇权,而陈郡谢氏和谯国桓氏这样的大族,就是他振兴之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面对孝武帝的防范猜忌,性格豪纵的谯国桓伊抚筝哀唱道: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难独。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周旦佐文武,《金朦》功不刊。
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
——曹植《怨歌行》
一曲终了,同坐席上的谢安感同身受,不禁泪流满面,他走过来对桓伊说:“足下不同于常人!”
除了和桓氏同样面临孝武帝的猜忌和排斥,谢安还遭受着来自朝中佞臣的谗言诽谤。
会稽王道子好专权,复为奸谄者所构,与太保安有隙。安欲避之,会秦王坚来求救,安乃请自将救之。壬戌,出镇广陵之步丘,筑垒曰:“新城”而居之。(《晋书》)
迫于多方压力和重重围攻,谢安最后主动交出兵权,自请镇守广陵。公元385年,谢安在心力交瘁中去世。
谢安逝世之后,被朝廷封为庐陵郡公,谥号“文靖”。民间则将其尊为神祇,称为“谢千岁”、“谢圣王”、“广惠圣王”,“护国尊王”等。
几年后,谢玄和谢石也相继离世,曾经煊赫一时的谢家逐渐衰落。唐人刘禹锡以《乌衣巷》一诗,缅怀了王谢两大士族曾经的繁华,也抒发了朝代更迭、时光流转的由衷感慨。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05、我心淡定,一生从容
出生在高贵的陈郡谢氏,谢安从无放浪狂傲之意。他一生淡定,低调从容。
虽然谢安四岁时,桓温就看出他的前途不可限量,但谢安对官场并无向往。他的内心是喜宁静淡泊的,所以他为自己的前半生选择了山林。
如果不是谢万被废为庶人,如果不是东晋四分五裂,如果不是众望所归的民意,也许谢安的这一辈子,就只能属于东山了。
但是时代在呼唤他,苍生在呼唤他,国家在呼唤他。因此,谢安从东山的清涧中走来了,从东山的白云中走来了,走到了时代的最前列,走入了历史的视野。
谢安知道,他走来为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为了东晋和陈郡谢氏。在他的心中,装着的永远是他的家国。
于是,复出以后,对于有谋反之心的桓温,谢安千方百计地对其进行牵制,最终将桓温耗死,也没有让他的狼子野心得逞。
淝水之战,直接事关东晋的生死存亡,作为人臣,谢安有为国分忧的义务。他挺身而出,临危不惧,精心谋划,巧妙指挥,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伟大奇迹。
东晋因为他,而没有迅速灭亡;百姓因为他,而没有成为炮灰;历史因为他,而进行了改写。
王俭曰:江左风流宰相,惟有谢安。
*说:“谢安文韬武略,又机智沉着,在淝水之战中立了大功,拖住桓温也立了大功,两次立功都是对维护统一的贡献。”
一生的勋业辉煌如此,谢安没有居功自傲,他一如既往地云淡风轻。因为对于他来说,个人和家族的声名都是次要的,只有国家利益才至高无上。
在生命的最后,为了重振皇室,谢安平静地交出兵权,使国家得以稳定,人民未遭屠戮。对谢安的低调处事,深明大义,苏轼充满敬意地写道: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谢安四十岁才出世,但是他在后半生所做的事情,比其它官吏一生所做的都要多,都更有意义。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儒家精神的实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一样都没有落下,并且每样都做到了极致。阮元颂赞道:
六朝数伟人,谢傅名独震。
破贼付儿辈,风鹤走敌阵。
高卧东山东,勋名峙两晋。
——《三鸦岗谢安墓》
当年,谢安踩着木屐,从东山飘然而下;完成自己的使命之后,他又从历史的舞台上飘然退出。他的一生,都没有刻意地追求过什么,他只是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遵循灵魂的指引。
谢安不仅有杰出的军政才能,而且多才多艺,风流潇洒,世称“大才叠叠谢安”。胸有大才,便不需要喧嚣。纵观历史,谢安才是真正的贵族,因为他有最自由的灵魂,最无私地担当和最好的文化修养。
我心淡定,一生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