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琥珀刻螭雕件(广西博物馆)
宋代四川人黄休复在《茅亭客话》中,收录了蜀地的许多奇闻逸事,其中有一则老虎魂魄入地化作琥珀的传说。
相传都江堰一带经常受到老虎侵扰,勇猛的猎人李次口*死了老虎。
一日,黄休复与李次口在成都万里桥喝酒摆龙门阵,李次口绘声绘色描述打虎的场景:老虎一只眼看物,一只眼发光,一旦被打死,其魂魄顺着眼睛渗于地中。
若猎者能发现老虎死时头的位置,在黑夜里,顺着虎头位置掘地3尺,就能挖出老虎魂魄凝聚成的宝石。
这种添油加醋的故事,让许多人信以为真,其中就包括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
李时珍在修订《本草纲目》时写道:“虎死则精魄入地化为石,此物状似之,故谓之虎魄。俗文从玉,以其类玉也。”
不过,古人用“虎魄”来指代“琥珀”,除讹传的打虎故事群众基础深厚外,还源于古人对老虎这种百兽之王的崇拜。
汉代民俗著作《风俗通义》,记载了汉代许多风俗和鬼神崇拜,其中提到老虎在古人心中是神奇力量的化身,人们对虎有着无可比拟的敬畏:“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
琥珀来源的误读
古代没有化学成分分析手段,没有科普平台,人们对琥珀的形成和来源,存在诸多误读,经历一个逐渐修正的过程。
《后汉书·王符传》李贤注引三国时魏人张揖所撰《广雅》说:“琥珀,珠也。生地中,其上及旁不生草,深者八九尺。初时如桃胶,凝坚乃成。”意思是说,长在地里的琥珀,旁边寸草不生,这其中就有附会谬误。
除前文提及的“虎珀”,琥珀在古代还有一些别名,如江珠、遗玉等。晋人张华在《博物志》卷四中记载:“《神仙传》云:松脂入地千年化为茯苓,茯苓化为琥珀。琥珀一名为江珠。”
《山海经·海外北经》云:“平丘在三桑东,爰有遗玉……”袁珂注曰:“郭璞云:遗玉,玉石。郝懿行云:吴氏(任臣)云,遗玉即璧玉,琥珀千年为璧……”
到南北朝齐梁时,擅长炼丹的医学家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集注》中明确提出:“琥珀,旧说是松脂沦入地,千年所化。”大体上接近事实了。
相比实践经验丰富的医家而言,古人博物之学中不乏道听途说,常常缺乏观察分析。尤其对埋在地下的文物,大多有脑洞大开的猜测,想象它们是什么神秘物质而来。
如晚唐志怪小说家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就有“龙血入地为琥珀”之说。
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咏琥珀》中,描写了一块包裹着蚊蚋的琥珀:“曾为老茯神,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其中,千年犹可觌(dí)。”
茯苓是一种中药材。古人认为,松脂承载松树不老精华,流入地下形成琥珀,琥珀经过千年埋藏后,变为茯苓。
苏轼的弟弟苏辙身体欠佳,对茯苓的保健功效深信不疑,特写了《服茯苓赋》,赞颂其“庶几可以固形养气延年而却老者”。
吃货苏轼同样深信茯苓的功效,特把它和芝麻、白蜜一道做成糕点,坚信“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
对这一误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历史系教授于赓哲解释,古人认为琥珀在地下会转化为茯苓,实际上是因为茯苓常生长于松林,而琥珀常由松树脂形成,所以才有这样的关联。
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心形琥珀坠饰
琥珀入药与花钿妆
中医非常推崇琥珀的药用价值。早在先秦时期,中医就发现琥珀具有安五脏、定魂魄、消淤生血、疗虫毒破结痂、止血生肌以及安胎等功效。
有趣的是,古人无意中用琥珀敷面,一不小心传出一段爱情佳话,还诞生了一种衍生品——花钿妆。
无论是东晋人王嘉的古代中国神话志怪小说集《拾遗记》,还是明代冯梦龙的有关男女之情的《情史类略》,都记载了孙权的儿子孙和用琥珀给邓夫人疗伤的故事。
孙和十分宠爱邓夫人,一次,孙和一不小心,手里的玉如意碰伤了邓夫人的面颊,顿时血流满面。孙和唤来御医疗伤,命令他们不得留下任何疤痕。
御医禀告说,止血容易,要不留疤,就必须用白獭髓、玉屑和琥珀屑调和成药膏,经常涂抹才能生效。
孙和悬赏千金寻找这些药引子。富春江上有个老渔翁打捞一些白獭骨,孙和命御医加入名贵的琥珀粉调和成药膏,亲自为邓夫人涂抹。
不料,琥珀放得太多了,邓夫人面部的伤口被治愈后,脸颊上留下一个赤红的斑点,反而看起来更娇艳妩媚。
从此,琥珀成为古代妇女“嫩面”的常用之物。后宫女子十分羡慕,买不起名贵的琥珀,只能学着用胭脂在脸颊上做装饰,由此发展出花钿妆的雏形。
清琥珀猴桃纹佩(故宫博物院藏)
琥珀不仅能美容,还能在关键时刻救命。
传说,唐代医药家、药王孙思邈外出行医,途经河南西峡时,遇到一个产妇暴死。
他见棺缝中渗出鲜血,断定妇人一息尚存。他叫来产妇家人,急取琥珀粉灌服,又以红花烟熏死者鼻孔。片刻,产妇复苏,众人皆称他为神医。孙思邈谦虚道:“此乃神药琥珀之功也。”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三十七中,也叙述了琥珀的药用,认为琥珀入药可宁心神,安五脏,定魂魄,有生血消瘀,生肌破结,安胎止淋等功用。
乾隆帝题诗琥珀鼻烟壶
与金、玉可以媲美的琥珀,一直都是皇宫贵族专属的奢侈品,特别受到后宫女性的青睐。
传说,汉武帝宠幸的宫人丽娟,经常将琥珀佩饰放在衣裾里。汉成帝为皇后赵飞燕定制了一款奢华的琥珀枕头,让她在安睡时摄取芳香。
因为琥珀色泽纯净、剔透明亮的质地,也让多个皇帝视作珍宝。唐代苏颚撰写的《杜阳杂编》,记载了两件与琥珀有关的故事。
唐德宗时,回纥大举进犯,唐德宗亲自率军反击。战事危急下,唐德宗敲碎价值连城的琥珀匣,为战士治刀箭创伤。
类似的故事也曾发生在南北朝,宋武帝率兵作战期间,不惜打碎贵重的琥珀枕,取其粉末代替奇缺的金创药,赐给将士疗伤。
唐花鸟人物螺钿青铜镜,花蕊用琥珀点缀(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了一枚唐代的花鸟人物螺钿青铜镜,1955年出土于河南洛阳的唐墓,其中点缀的琥珀别有一番风味。
这件青铜镜采用的螺钿工艺做工十分繁复。据考证,贝板为南海所产的夜光贝,花蕊用云南一带的琥珀,底纹敷以西亚的青金石碎粉,唐代文化的包容性由此彰显。
还有国博的琥珀透雕龙纹杯,应该也是某个皇帝的爱物。这个红色的龙纹杯,里壁光素无纹,外壁透雕双龙纹、云纹和枝干纹。龙纹盘旋于杯壁两侧,发向前飘,双叉角。龙身满饰龙麟纹,杯一侧透雕枝干纹,并延续至杯底部,看上去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