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摄影:上官法智)
“白天是酷暑,夜晚是严冬”是低纬度高海拔的极地环境的环境写照,这里,阳光辐射并不奢侈,因此许多温室植物孕育而生。没能生在温室环境中,那就自己“造”一个。
最为著名的塔黄Rheum nobile就是温室植物的代表,植物的平均高度达到1.5m。塔黄淡黄色半透明苞片包裹其中的总状花序,起到温棚的保温作用,内部花序温度比外部可高出10℃左右,是吸引一些昆虫约会、进食甚至传宗接代的重要场所,当然昆虫们也给它回馈了传粉。
塔黄 (摄影:向建英)
牺牲小部分,保全全大局,低温下活下去更重要
在大自然中莲座状结构可不止是几何美感,还藏着植物应对环境的智慧,这在一些旱生的多肉植物和高山极地植物中尤为多见。
生长在非洲高山的千里木属Dendrosenecio和半边莲属Lobelia植物是著名的大莲座叶丛代表,在长期进化下适应了非洲的高山寒冷气候。不同于南北极的低矮苔原植物,它们没有极端低温和冻土层等因素困扰,植株可达数米高。
夜间急剧下降的低温是这些植物的首要面临的问题。巨大的莲座叶可以相互折叠形成类似于卷心菜的形状,保护卷叶内部的花芽不会受到夜间低温的伤害,一些物种甚至还会在入夜后叶片向内卷曲进一步隔绝冷空气。此外,卷心菜的构造,使得植物即使外部的结构被破坏死掉,也能保护内部的茎叶不被冻伤。部分这类高山植物卷叶还会分泌粘性液体,利用液体的比热要大于空气散热较慢的特点,保护了对于低温侵害十分敏感的花芽。在这些保护措施下即使外面气温低于零度,植物内部气温依旧能够保证达到2℃以上。
无舌千里木Dendrosenecio keniodendron和肯尼亚半边莲Lobelia keniensis
来源www.thenational.ae和it.wikipedia.org
能利用环境固然好,自身能抗寒才能活得好
对于能够生活在极地仙境美景的植物而言,除了高强的各套“外功”,更需要平实无华且又实用有效的“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