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领导干部多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乐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包括历史经典、文学经典、哲学经典、伦理经典等多个方面。
*同志在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起到‘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的作用;通过研读文学经典,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研读哲学经典,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3辨能力;通过研读伦理经典,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总之,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的哲学思想,到《春秋》《史记》的历史故事,再到屈原、李白、杜甫的诗歌、“鲁郭茅巴老曹”的创作,中国的哲学、历史、文学著作中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史记》。
《史记》
作者及作品简介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汉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因替西征匈奴被围投降的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遭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分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130篇,52万余字,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为“二十四史”之首。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把写作动机表述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不仅在体例上开风气之先,引来历代官修史书效仿,为史学赢得了独立地位,同时还富有极高的文学造诣,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其高超的叙事技巧、生动洗练的文笔、强烈的感情色彩,深刻地影响了后世诗词、戏曲、小说等文学品类的发展。
经典语录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不知其人,则不为其友。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习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