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如何提高学生表达能力,语文课堂观察量表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0-29 20:45:5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指导朗读是帮助学生学习语文、培养语感和进行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

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中,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新课改追求的是“书声朗朗”的课堂氛围,在一堂课的教学活动中,读书所占的比例应不少于1/4,足见其重要性。

但是,我们发现,枯燥乏味、重复性、单一化的读书活动往往让学生厌烦,以至于书阅读越没劲,越没味儿。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采取多样化的朗读方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

一、注重老师朗读的示范性。

低年级是学习朗读的开始阶段,他们阅读积累较少,理解能力较差,语感比较弱,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对儿童来说比较难,这样就需要教师正确、耐心地去指导、范读,教给读的方法,逐步培养朗读能力,为他们到高年级时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让孩子们在教师的范读中感受语速、语调、重音等的变化所表达的情感的变化。

当然,范读只是引路,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因情而自得,在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的基础上朗读。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指导朗读。

为 了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预设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指导朗读,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朗读水平。我们可以通过抓住关键词语,启发学生体会重点词句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进而指导有感情朗读;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法,带领学生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也可以通过分角色表演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进入角色,使他们把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各种人物的喜怒哀乐,读者绘声绘色,听者身临其境。

三、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

朗读也有一定的技巧,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是不够的,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重音的变化、停顿的变化,都直接影响着感情的表达。比如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预先的情况的句子,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赞美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描写优美景色的句子,要读得语气舒缓、柔和,美一点;表示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这些朗读技巧,要在具体的课文朗读的指导中,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并通过朗读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变化。

四、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朗读

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对朗读的认识。如果教师能用点睛之语,及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就能指点迷津,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朗读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采用激励性评价语,从正面加以引导,肯定学生,让学生产生朗读的自信;通过指导性评价,对学生的朗读提出建议,不断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提高朗读水平。

“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有人说: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在阅读教学中,围绕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训练取得实效的有力措施。我们要引导学生快乐朗读,以读代讲,在读中扫清生字词的障碍,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明白道理,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