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作家以外还兼有多个头衔的台湾作家李敖终老病逝,一生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李敖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依然嘈杂纷扰的世界,带着说不清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去了不知是天堂还是地狱的地方。死者为大,生者应该给予善意祈愿。
李敖的去世引起热议,笔者没有更多的关注有关其私生活的种种说法,只对他的执著治学和勤奋写作有了更多的了解,仅就他出版的100多本书和据说3000万字的“大全集”,足以说明他是如何苦兮兮地爬格子码字,并为每本书的出版殚精竭虑。
据说,中年后的李敖每周6天住在山上,读书和写书成为唯一,只是周末才会到市井里的家,每天的读写时间大都在16个小时以上,并且卓有成效,证据就是那一本接一本出版发行的著作,还有许多被禁的书。
看到有文章说,李敖非常在乎稿费和节目出场费,说这话的人不知是贬抑还是褒扬,但却应该给我们许多写作者一个启发或是警示,因为李敖是没有人给他发薪水的,他必须靠“润笔”生活,他的写作高产不必说他有怎样的社会责任感,而说他为挣稿费而拼命,九泉下的李敖不会有异议。
李敖图
我认识一位台湾武侠小说家名叫萧逸,他对我说,他移居美国后,曾有过每周给12家报刊写专栏文章的经历,而且是很长一个时期,经年每日笔耕不辍。
说来惭愧,我本人当年在洛杉矶也有给中文报刊写专栏文章的经历,按合约是每周2篇,字数有限制。对比李敖和萧逸,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我曾是北京一家大报的记者,也还算是一个勤奋的记者,但较之到美国后做报纸和杂志的记者编辑的工作强度,那真是养尊处优,优哉游哉。
我想说的是,在我们现有的体制并有很多在各种协会和官媒工作的人,享受制度的红利还有单位的福利,是否更为勤奋并有更多的成果呢?看到一些人在过多议论李敖在如何“自由主义地的写作和出版”,有点儿不以为然,那些人有没有想过李敖们所承受的生存压力?我认为,纪念缅怀纪念李敖这样一位著作等身的作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作为一个写作者,就勤奋而言,在李敖面前我无地自容。
现在说到李敖的孤独。李敖自己说他没有朋友,他骂过3000人,写下3000万字的书稿,或者正是他没有朋友,才能有3000万字书稿。其实,是他的灵魂没有着落。我注意到,作为一个作家,李敖真正的文学著作只有《北京法源寺》,其他的绝大部分作品更多的是文论集,包括他作为历史学家写下的那部分作品。因此,李敖的孤独是灵魂的孤独,而灵魂的孤独是对人的心身的最大摧残,恰如法国贤达狄德罗所说:“忍受孤寂或者比忍受贫困需要更大的毅力,贫困可能会降低人的身价,但是孤寂却可能败坏人的性格。”直言道,李敖就是一个性格被败坏的人。
李敖《北京法源寺》
李敖自言他的中后期作品,以及他参与做的电视专题节目,都无一例外地有“插播”,就是会在书中或节目中谈话时,插上一段“自我表扬”的文字或说话,而且都是大言不惭的大话,这已经成为一种“李敖现象”,他自己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经历过在十多年里,在台湾的任何地方都不再出现李敖的名字,于是,他自己给了李敖话语权并充分使用。当北京一家出版社为他出书征求意见时,他说这本书内容是为我说好话的,我不便表态,其内心是何种感受不言而喻。
说李敖百年孤独,是因为他说他想活106岁,但生命没有眷顾他,也没有遗弃他,他83年的人生已经很精彩也很奇葩,但是,他的孤独却不是百年所能容下的。他本人算是潇洒地离开了,却把孤独留给了许多活着的人,我们是像他一样用勤奋来驱赶孤独,还是为了不再孤独而勤奋?
其实,最喜欢热闹的人最害怕孤独,也最享受孤独,而最孤独的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李敖走了,看到那么多不甘寂寞或孤独的人紧赶慢赶凑热闹,我不由得想出了以上的话并写了下来。我也是一个孤独又不甘寂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