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俗语,在民间的确流传的很久,有些是像问题里说的,“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子肉”,当然,在民间还有说法是,“驴肉好,马肉差,到死不吃骡子肉。”这些顶多是说法的细节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如果肉类有鄙视链的话,骡子肉一定是鄙视链的最底端。
说到驴肉,在民间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说法,其中龙肉指的是东北特有的一种野味,名叫飞龙鸟,而驴肉,当然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大叫驴了。河北人民对驴肉的情有独钟,小到驴肉火烧,大到全驴宴,民间通过智慧和高超的烹饪技巧,把驴肉烹饪成各种美味佳肴,成了一种风味。
而驴肉本身的营养价值,也是相当高,而且口感也很好,在中医认为,驴肉不仅有美容养颜,还有壮阳功效,这两点非常重要,足够让男性女性都对驴肉发生极大兴趣。当然,不光中医这么认为,在通过长久实践以及现代医学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容养颜功效是真的。
但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在河北呆过几年,深刻领略了河北人民对驴肉的喜爱,但河北隔壁山西,反而驴肉很少见,到了陕西,羊肉成了主流,东北的大骨头*猪菜绝对是硬菜中的硬菜。可见,这句俗话的流传,还是有一定的地域性。一般认为,源于河北,而出了河北,这句话的认同感就会大打折扣。
马肉臭又是从何而来,我没有吃过马肉,而在中国历史上,早在周朝,就已经对六畜有过界定,其中,马就是六畜之一。但六畜的分工却不相同,马、牛作为工具来饲养,用于农业生产以及军事方面,猪、羊、鸡,主要是食用价值,狗比较特殊,主要用处是看家护院,而一般来说,狗肉虽然大补,但很少当成食物。
马,作为六畜之一,它的用处,无疑是最全面的,可以当成交通工具,也可以当成战略物资。从出土文物和史料记载看,春秋时期的车战,主要就是依靠战马、车兵、以及步兵的配合,产生巨大威力,其中马扮演极为重要角色。
车战淘汰后,骑兵成为历朝历代绝对不能或缺的强大军事力量。汉唐之所以强盛,一个最重要的依据是,骑兵的强悍。在汉朝的史料记载,养一个骑兵,需要五户人家的赋税。这就是为什么,汉武帝漠北之战,战士伤亡并不大,战马损失数万匹,就导致无力继续征战。因为国家财力根本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损失。
战马的重要性,是一个方面,对于战马的喜爱,让大部分骑兵,将战马当成自己的战友,就好像缉毒警察和缉毒犬的关系一样,虽然一个是人,一个是牲畜,但从战场上形成的战友情感,让绝大多数人,拒绝食用马肉。而国家,也不希望人们把马肉当成食物,从而失去战略资源。久而久之,马肉不好的这种说法就会流传下来。
至于说骡子肉,我知道有一种说法,那就是,骡子是马和驴杂交出来的一种神奇生物,对于这种杂交品种,民间对于这种来路不明的生物,心里其实是没有底的。也很少有人会尝试吃骡子的肉。毕竟,猪肉鸡肉羊肉都很不错,也就没有必要去吃骡子肉。
骡子虽然出身并不尊贵,但民间在和骡子长期接触过程中,发现了骡子的诸多好处,第一,骡子的干活速度快,耐力强,这一点超过了牛,牛的优势是力气大,但速度和耐力却远不如骡子。
第二,骡子体格小而且灵活,善于走远路,作为交通工具,甚至可以比马更好用。尤其遇到崎岖山路,骡子的优势就变得更加明显。第三,骡子养起来很便宜,家家户户都可以养,而且不会担心被吃穷。于是,在民间,骡子成了老百姓的最爱。
骡子通过自己的强大优势,洗清了出身不清白的劣势地位。得到了民间的普遍认可。对于这样一个物美价廉的牲畜,民间高兴还来不及,怎么可能舍得*了吃肉呢。也正是如此,骡子成为和牛、马齐名的生产生活型牲畜。
最后,我还需要总结一句,那就是,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一般情况下,是不会食用生产型或者战略型牲畜的,但凡是无绝对,在不同地区,不同情况,该吃还得吃。那只能说生活习惯和风俗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