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要上口语交际教学课了,心情略微复杂。
说实话,我是不太明白这门课的开设意义的。
首先,口语交际课对于中国人就没有必要。众所周知,native speaker的母语是自然习得的,见过文盲不认字,没见过文盲不会讲话。因此语文口语交际课本质区别于英语的口语课,二语的口语不练是真不会啊!中国太多哑巴英语了。
其次,口语交际是一门无效课程。中国不乏口若悬河、口吐莲花的辩才,但是这跟后天教育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因此我们的“教”并不能给学生带来目标性的成长。
如果把“口语交际”定位于“口才课”,训练表达技巧、音质音色、表达姿态、甚至辩论技巧,作为播音主持预科班,向苏格拉底看齐,这自然是极好且务实的。但是我们的“口语交际”仅仅止步于“小学阶段”,教材内容生搬外语口语课,简单且脱离实际……而在培养学生口才的黄金期“初中、高中、大学”,口语交际却缺位。“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如果唯结果论的话,我们口语交际的成果也很差。我所任教的学校,学生都年过20,但是能在短时间内准备一个15分钟讲话稿的人寥寥无几。哪怕是偶尔的提问,能站起来“自然、流利、大方”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是凤毛麟角。别说学生了,大家想想我们身边的中层领导,发言水平高的能有几人?这当然跟中国人内敛的民族性格有关,不能让教育教学全权背锅,但是从唯结果论的角度,这门课确实没有起到计划的效果。
最后,口语交际的考查方式近乎愚蠢。你敢信?口语交际课的考查方式居然是“书写”!一个不喜欢说话的学生,即使他明白所有的表达规范,真让他去交流,一样社恐给你看!用书面表达的方式去考察口语交际,基本彻底否认了口语交际的“技能性”只承认其“知识性”。这跟写作课又有什么区别? 交流与交际,有时候就是一种极度感性的事情。有些人操着一口难懂的乡音,用着或文或白的表述,完成着最牛逼的交际任务。这些人的表述,既不规范更不礼貌,但是往往更能深入人心。交际者的语速、语气、眼神与身势语的配合,甚至一个人的气质气场都能极大的影响一个交际的结果。
渑池之会上,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蔺相如史诗级的口语交际成功案例,靠得绝不是语言的规范与用词的精妙。简单粗暴的恐吓,气吞万里的气势、凶恶恐怖的表情,天时地利人和备矣,这才喝退秦国虎狼之师,威压秦王迫使他接受赵国的交际目的。
这样的辩才,也是我们课程永远培养不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