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穷人还是富人,《寄生虫》中的人物都不具有社会典型意义,无法代表阶级群体。换言之,过度解读《寄生虫》的贫富矛盾是不合适的,这个电影并未非常深入的挖掘贫富矛盾,电影高潮穷人富人之间的相*更多是个体行为。甚至,在《寄生虫》中,贫富矛盾并未多么尖锐,电影也没有过多的对穷人或富人进行批判。
- - 故事逻辑
《寄生虫》的拐点在于老保姆雨夜按门铃。在这之前,金氏一家以轻快的节奏推进,一家四口相继在朴氏一家中任职,整体价值是「由坏变好」。但是,老保姆的雨夜门铃则成了金氏一家命运的转折。很多人认为,金氏一家开门的行为实在是过于疯狂,不合逻辑。
关于这一点,我认为说得也是有道理的。尽管电影在前一个场景简要的表现了金氏一家的良知,他们喝酒间还会考虑之前取代的人的工作命运,但是金氏一家开门的风险实在太大了,不符合人物最小保守行动原则。更合理的设计应该是双方不断扯皮,金氏一家坚持不让进,而老保姆坚持要自己拿东西,并在最后由老保姆祭出*手锏,给出金氏一家不得不开门的理由,这一场景才算合理结束。
除此之外,《寄生虫》也存在各种大大小小的逻辑漏洞。朴氏一家对金氏一家的各种漏洞疑心甚少?朴氏夫人似乎只是个花瓶,朴社长为何如此深爱?他们一家为何看起来没什么家庭矛盾?金氏一家为何要冒险渗透四个岗位?如果哥妹二人工作稳定,那他们家的收入已经不少了,而每渗透多一人,暴露可能性就多一分。万一暴露了,金氏一家最终又没工作的境地。一方是低风险中收益,一方是高风险高收益,金氏一家为何选择后者?房产中介在勘察房屋时难道不会发现地下室吗?闪烁的灯泡为何一直没有更换?
最重要的问题是,如果《寄生虫》真的有那么多逻辑漏洞,为什么还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我认为,《寄生虫》确实没有交代以上诸多问题,但是这些逻辑漏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
(二)论创意,《寄生虫》可谓一绝。当老保姆走进地下室的那一刻,顿时让人了悟“寄生虫”的片名是什么意思。原本金氏一家渗透进富人家庭后,我以为这就是电影所谓的“寄生”。但是,揭晓老保姆夫妻地下室的秘密后,不得不说,这样的设计更符合“寄生虫”之意,颇为形象。甚至,这一寄生关系还引人遐思,穷人躲在豪宅地下室,是否寄生了一个又一个的上流家庭?
可以发现,《寄生虫》的两个巨大转折,都是围绕“寄生虫”这一灵感而产生的。如果是想要揭晓“寄生关系”这一灵感,完全可以将镜头给到老保姆。但是,为了让这一真相的揭晓更有冲击力,电影几乎整个前半段都在铺垫。而在结局时,电影让金氏父亲转变为这一豪宅、富人家庭的“寄生虫”,讽刺意味十足。为了实现这一讽刺性的转变,电影在高潮部分激化了贫富矛盾情绪,将金氏父亲逼上这唯一的道路。换言之,《寄生虫》的高潮是为了“金氏变成寄生虫”而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