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于7月23日12时41分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发射,预计将在7个月后进入火星轨道!回顾我国航天事业的进展,我们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仍在太空运行。这引发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否能够回收“东方红一号”,将其打造成中国太空事业的象征?毕竟,其他国家的第一颗卫星都已经退役坠落,为什么“东方红一号”还在飞翔?
“东方红一号”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在此之前,苏联、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已经成功发射了各自的第一颗卫星。虽然距离苏联的“史普尼克一号”晚了13年,但至今为止,只有中国和法国的第一颗卫星仍在太空中运行,其他国家的第一颗卫星都已坠毁。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东方红一号”能够坚守太空?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东方红一号”的设计特点入手。1965年,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五院副院长的钱学森向原国防科委提出了“651计划”,旨在制定中国人造卫星研究计划。孙家栋被指定为该卫星的技术负责人。与其他国家的第一颗卫星相比,“东方红一号”在卫星跟踪、信号传递和卫星调控系统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提升。此外,卫星还携带了用于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层密度的实用设备,以及电池和其他组件,总重量达到173千克,超过了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的第一颗卫星总重量。长征一号火箭将“东方红一号”送入轨道,该轨道的参数是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为68.44度的椭圆轨道。这两个关键参数使卫星能够长时间维持轨道,因为其质量较大,靠近地面时,稀薄大气对其阻力影响相对较小,而大椭圆轨道使卫星在大部分时间内远离低轨道中仍然存在微弱阻力的地方。
根据最新数据,尽管“东方红一号”已经在太空中运行半个世纪,但近地点下降了约7千米,远地点下降了340千米。虽然它的轨道仍在缓慢衰减,但衰减速度很慢。相比之下,国际空间站的轨道接近正圆形,几乎始终位于地球稀薄大气层阻力的影响下。国际空间站是一个大型空间设施,具有桁架结构和大面积太阳能电池板,因此它需要定期调整轨道以应对空气阻力的影响。在过去的一年里,国际空间站的轨道高度发生了变化,这主要是由于太阳活动中的太阳风扰动了大气层,导致近地轨道附近的大气分子密度发生变化。尽管无法与大气层内的摩擦相媲美,但长期累积会导致轨道衰减,最终卫星会坠入大气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