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鹅不食草在唐代使用较为普遍,《食疗本草》谓其“疗痔疮”;《本草拾遗》谓其“去目翳,挼塞鼻中,翳膜自落”;肖炳《四声本草》谓其“通鼻气,利九窍,吐风痰”。《本草纲目》较高地评价了本品的特殊功用,并将唐宋以来的用药经验加以总结,谓其“解毒,明目,散目赤肿、云翳,耳聋,头痛,脑酸,治痰疟,(音hōu hē,即哮喘痰鸣,喉中如拽锯之声),鼻塞不通,塞鼻瘜自落,又散疮肿。”其后,《医林纂要》谓其“截疟,止痢”;《植物名实图考》谓其“治痧症”;《生草药性备要》谓其“理跌打骨折,止痛消肿”。
中医本品出自唐代孟诜所撰《食疗本草》,又名:石胡荽,食胡荽,野园荽,鸡肠草及地芫荽、满天星、地胡椒、大救驾、三节剑、山胡椒、二郎戟、通天窍、散星草、三牙钻等。李时珍认为该药“生石缝及阴湿处,小草也,高二三寸,冬月生苗,细茎小叶,形状宛如嫩胡荽;其气辛熏不堪食,鹅亦不食之……亦名鸡肠草,即此草也。与繁缕之鸡肠名同物异。”说明其得名与其有刺激性的香气及生于石缝有关。
中药鹅不食草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石胡荽的全草。我国南北多数地区均有分布,野生。5~6月采集,鲜用或晒干用。药材性状:气微香,久嗅有刺激感,味苦、微辛。以灰绿色、有花序、无杂质、嗅之易致喷嚏者为佳。生用。
本品性味辛,微温。主归肺经。具有发散风寒,通鼻窍,祛痰止咳,止痛的功效。
注意:本品对胃肠道黏膜有一定刺激性,并加强胃壁收缩,引起平滑肌痉。
现代药理中药鹅不食草含蒲公英甾醇等三萜类成分、β-谷甾醇、豆甾醇、挥发油、黄酮类、氨基酸、有机酸等。
中药鹅不食草所含挥发油和醇提取液有抗炎、止咳、祛痰、平喘作用;全草热水提取物和黄酮类成分有抗过敏作用。其对白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乙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卡他球菌、伤寒杆菌、福氏和宋氏痢疾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实验菌株均呈高度敏感,对结核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有抑制流感病毒、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的作用。体外试验有*蛔虫作用。本品对四氯化碳导致的小鼠肝损伤模型有保护作用;其所含的α-次甲基-γ-内酯结构的化合物有抗肿瘤和细胞毒素作用。
时间: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