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建党100周年之际,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大多数作品都关注于*的后半生,因为此时是*思想的成熟期。但其实早在2007年,就有一部描述青年*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该题目正是节选自《沁园春·长沙》。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人的思想也并非一日而就。每一位智者都必须经历青年时期,而这份生活轨迹将对每一位研究*思想的人产生或深或浅的影响。对于普通人而言,了解伟人的年少时光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因为我们都曾在此处驻足,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伟人走向了另一条道路?
《沁园春·长沙》或许能够带给我们答案。
混乱的年代1912年2月12日,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退位诏书。自此,混乱的民国时代正式拉开了序幕。各方割据的军阀势力更迭不停,旧派新派思想碰撞不休,中国像是陷入了一个巨大的泥潭,不知出路为何。
早前康有为领导的百日维新成为了政治笑话,孙中山创造的中华民国很快被袁世凯和张勋的复辟折腾得人仰马翻,1919年巴黎和会中的外交失利更是一度点燃了五四运动,而正是五四运动,让学生这一群体走进了历史舞台。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说“少年强则国强”,鲁迅在《热风》中说“愿中国的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少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动乱年代,青年的成长有时由不得人控制,因为外在环境的变化实在太过强烈,不容人忽视。
如果学校里有十个老师,那么可能就有十个不同的政治主张;如果家里有三个亲戚,那么可能就有三个不同的阶层划分;如果大街上有七八个朋友,那么可能就有七八个不同的人生理想。
那毕竟是一个无法安放下一张课桌的时代,也是所有伟大思想的孕育之处。因为正是通过这些嘈杂的声音,*了解到了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