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盐有专门的灶房,可以是深口的大锅,也可以是浅口的大铁盘。灶台有多个灶眼,当时人也迷信,按照九宫八卦套路,休生伤杜景死惊开,给各个灶眼分了命门,各有说法,哪个灶眼是续柴添火的,哪个灶眼是往外扒烧尽的柴灰的,不能乱套。
已经通过"试莲"验收的这池卤水,先挑出一担,称作“淋卤”,放在一边,另有用途,后文再叙。
这个过程,其实就和咱们平时煮茶烧水,水壶里结水垢一样:通过加热使水分蒸发,让高浓度盐水溶液溶解度实现“趋近饱和—>饱和—>过饱和”的流程。
卤水倒入容器,下面灶火烧起,因为已是趋近饱和,因此很快热卤上就有“盐花”出现。此时,要有一个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看准时机“点卤”,就是投入皂角,作用类似催化剂,让已经呈饱和溶解状态的氯化钠结晶析出。
结晶的盐在热卤中凝聚,最下层结成硬块,象水垢一样附着在容器内壁上﹔在热腾腾的卤水中,还有散碎的盐花随这热卤翻腾。有专人用木、竹制作的扒犁伸到容器里,把碎盐花扒出来,再用铲子把附着在容器内壁上的硬盐块搓下来;同时,另外—拨人负责向容器倒入新卤。
这边不断地把析出结晶的盐扒出来铲出来,另一边不断往里续新卤。灶底下的火不能停,也需要一直有人负责添柴扫灰。
直到煎够一个“引”的足额盐,官员和灶头表示可以通过验收,这灶才会熄火。有时候,甚至要一次制取不止一引盐,由此导致煎盐起火的过程,少则数日,长可达半月之久,期间备尝辛苦。
五、结盐文章一开头曾说过,海水中盐分复杂,除了氯化钠,还有氯化钾和氯化镁等物质。那么在煎盐过程中,是怎么把氯化钠,与把氯化钾和氯化镁分离开的呢?
物理学上的原理依然很简单,中学的学习内容中就有——不同的盐、在不同温度下的饱和溶解度。
看下面两张图,就全明白了——
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产生的变化很微弱,在20度的常温下,饱和溶解度约为36克;加热到90度时,也不过39克。
而氯化钾和氯化镁,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变化特别明显。以氯化镁为例,同样在20度的常温下,饱和溶解度约为55克;加热到90度时,已经上升到70克。
我们所说的饱和卤水,是以氯化钠含量为准的,当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达到饱和时,氯化镁还远远没有达到饱和,随着水温的升高,二者的饱和溶解度差异越来越大,因此,烧热到一定高温的水溶液中,随着水分蒸发,当氯化钠已经结晶析出时,氯化镁依然完全溶解在水中。
这就是遵循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差异这个现象,实现了在煎盐的过程中,将氯化钠与其他的盐分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