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是一切运动的主体,将运动的矛盾本质应用到人身上,就呈现为人的各种变化及过程。
例如,一个人躺在床上睡着了,只要这个人活着(内部有活力,活力即运动),他醒来时可能生龙活虎。
我们可以想象,人体内部存在一种“生气”,一种能动的潜能,一种“虚机”。这些看不见的“自化自生”的能力就是运动。例如,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跳、呼吸、细胞生长、新陈代谢……
在物质本身所有的特性中,运动是第一个特性而且是最重要的特性,——这里所说的运动不仅是机械的和数学的运动,而更是趋向、生命力、紧张……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性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马恩全集》第2卷)
由此可见,人的存在本身就富有诗意,因为人内在固有一种“趋向 ”、“生命力”和“生气”,即便静坐在那里,也可以成为一道风景。
存在即运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宇宙万物,一切皆在变化之中,人也不例外。
虽然我们看不见人身体内在的生命力,却可以看见具体的运动形式,例如跑步、走路、骑自行车等等。也就是说,人内在的运动本质是通过各种具体运动现象呈现的。
为什么看体育比赛总能被那些为更高、更快、更强努力的身姿感动?因为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
相反,对于成天宅在家中,不做身体运动也不做思想运动,无所事是的行为我们总是持鄙弃态度,因为无法从不动的现象中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活力,所以,我们形容这种状态为“行尸走肉”。
由此可见,运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存在即是运动。人固有运动的内在本质,又通过各种具体运动现象来展开、显现和实现内在的运动本质。
有人这样解释“活动”二字:生命中的一切在“动”中而“活”,只有“活”才有“动”,所以想“活”得好,就必须要“动”得好才行。(赵之心《慢运动》吉林科技出版社》)
我们要多动,在多动中感受生命活力,展现自身存在。热爱运动、充满活力的人特别有魅力和吸引力,就是这个原因。
动静结合既然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那么怎么理解静止?
其实,静止也是运动,只不过是比较特殊的运动,是相对运动过程中整体或局部的表现而言,运动的特定状态。
例如,A与B以同样的速度跑步,互相为参照物,跑步的时候相对于彼此好像没有前进;又如A每天跑5公里减肥,第一天跟第一天相比看不出什么变化,但坚持下去,一个月、两个月,运动的变化就会显现出来。
这两种情况都不是没有动,而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或者相对质变而言,人的运动呈现出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这个我们称之为相对静止。
人活着的状态是相对静止、稳定的,同时又从未停止新陈代谢、自生自化的运动。所以,看着每天没什么变化,但实际上一天一天在不知不觉中走向衰老,直至死亡彻底静止。当然,这种静止也只是相对于人的生命而言,尘归尘,土归土,人回归自然之后,又是另种运动形式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