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昌古城夜晚游人如织(央广网记者 昌思荣 摄)
建昌古城是目前西昌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遗迹,也是四川最大的木结构城市群落。通过整体保护修缮,古城的历史肌理被最大限度地保留,这里也成为了感受西昌文化的绝佳地点。漫步在这座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建昌城中,能深刻感受到这座城市因文化积淀而散发出的厚重底蕴。
每年农历六月,西昌都会“火”起来。被称为“东方狂欢节”的凉山彝族火把节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火把节期间,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宾朋齐聚一堂,历时3天,尽情地“玩火”狂欢。已沿袭一千多年的彝族火把节,如今已成为西昌文旅融合的一张新名片。
彝族火把节点亮全城(央广网发 罗刚 摄)
“文化是一个地方取得长足发展的根系所在,文化繁荣,根系才能茁壮,城市发展自然就会‘枝繁叶茂’。”宋莉说。
西昌始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域协调、创新制胜”,进一步培育西昌文旅发展新动能,构建文旅产业新格局,为建设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提供坚强支撑。
西部粮仓鲜果“不断档” 奏响乡村振兴“四季歌”
“你们看,我们村儿里有一片绿色的‘海’!”顺着葡萄种植大户余斌文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个个葡萄园排列整齐,葡萄藤蔓爬满支架,缠绕相连,一串串葡萄挂满其间。
“以前我们村儿主要还是种粮食、种蔬菜,经济效益并不显著,自从开始种葡萄后,村民们的收入就像坐了火箭一样,噌噌往上涨!”余斌文是当地有名的葡萄种植大户,毕业后就一头扎进了这片黄土地中,十几年如一日,不断摸索葡萄种植技术,发展葡萄种植产业。如今不仅自己的公司风生水起,更带动了凤凰村产业发展,帮助村民增产增收。
西昌安宁镇连片的葡萄种植基地(央广网发 文雅 摄)
“我一直都有一个农业梦,西昌是我的第二故乡,也是帮助我实现梦想的一片‘宝地’,每次看着这片‘葡萄海’,我的心里都感到特别满足!”余斌文笑着告诉记者。
作为西昌最早发展葡萄产业的地方,目前安宁镇凤凰村葡萄种植面积已超过4000亩,并带动邻村数万亩葡萄种植,形成规模化效益。近年来,凤凰村每亩葡萄产值都在5万元以上,老百姓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
不仅如此,依托便捷的交通、优质的特色水果及优美田园风光,凤凰村还大力发展乡村采摘游,每年的凤凰葡萄采摘节都吸引大批省内外游客慕名前来,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别看我们村儿现在安安静静的,等再过半个多月,那可不是一般的热闹!”余斌文告诉记者。每年盛夏,随着凤凰村葡萄的成熟,全国各地的葡萄客商纷至沓来,观光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
村民在分拣包装葡萄(央广网发 西昌市委宣传部供图)
良好的经济效益促使西昌葡萄产业迅猛发展,种植面积达10余万亩,同时耕地“非粮化”也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2022年12月,西昌布置试验点5个,分批次开展粮经(葡萄)复合种植大豆、粮菜轮作玉米共460亩。
“用小锄头从杂草根部开始挖,这样才能锄干净,小心不要伤到豆苗了……”村民杨秀敏一边教女儿锄草,一边给豆苗施肥,母女俩配合得很好。“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套种大豆,现在看来长得还不错,再过几个月就能收了!”杨秀敏告诉记者。只见在另一个葡萄大棚里,两个月前种下的大豆长势喜人,生机勃勃。
近年来,西昌结合生产实际与豆类粮食作物生长习性,在稳定葡萄产业实现增收的同时增加豆类种植面积和粮食生产,2023年西昌葡萄 豆类、葡萄 薯类等粮经复合种植面积将达到16.7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