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经套种试验田(央广网记者 昌思荣 制作)
“我们村儿还尝试了套种土豆,利用葡萄的空档期,去年国庆节期间播种下去,今年2月份就获得了大丰收,每亩地足足有1500-2000斤的产量呢!”余斌文报出一串串丰收的数字。
“花花”世界,缤纷果园,得益于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西昌这片土地一年四季都鲜花盛开,瓜果飘香。以凤凰村为缩影,西昌的鲜果经济凭借东风,乘势而上。
如今伴随着安宁河谷的开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建设“天府第二粮仓”,打造现代农业发展高地已成为西昌农业发展的主战场。
风电新能源 钒钛新材料 打造绿色低碳产业增长极
驱车从西昌市区出发,约行20公里就来到了西昌钒钛产业园区。这是四川省第一批重点培育的百亿级特色产业园区,园区内钒钛磁铁矿探明储量9.5亿吨,保有资源储量17.18亿吨。
西昌钒钛产业园区(央广网发 佘钢 摄)
戴上安全帽,走进酸轧作业区,在隆隆的机器运转声中,车间生产井然有序。板材厂里,宽近40米的红色吊车在头顶上方缓慢运行,大型退火炉将800多度带钢产品分级降到常温状态,出炉、称重、打捆、站标等过程,全部由机器人完成,科技感满满。
“怎么样,这里是不是很有‘科技大片’的感觉!除了眼前看到的这些,我们还有智能检测系统,整个过程也是由机器人操作,检测效率特别高!”谈到园区的“黑科技”,西昌钒钛产业园区生产技术室主任张廷建如数家珍。
在西昌钒钛产业园区的检测室大屏幕上,各种数字闪烁跳动,4个机器人伸出长长的“手臂”来回移动,精准地将检测样本放置在检测区。
“该系统完全实现了铁水、钢水、炉渣化学成分检测全流程自动化、数字化、高效化,铁、钢样品检测由10分钟缩短为3分钟,渣样检测由20分钟缩短为13分钟,消除了人工检验技能水平差异对检测精度的影响。”西昌钒钛产业园区计量中心工业分析与检测主管工程师马婕告诉记者。
钒钛智能化车间生产线(央广网发 佘钢 摄)
从一片荒芜之地,到一座产业园区;从没有企业入驻,到知名企业相继落户,一件件从西昌钒钛产业园区下线的高新产品远销全国甚至走向世界,西昌钒钛产业正一路向上。
在安宁河谷地带,一架架白色风车伫立在田间地头,随风悠悠转动。
“一台机组转一圈发的电,产值约1.1元,当风力正常,机器满载时,每分钟转13圈。”站在麻栗风电场核心区,向北眺望,德昌风电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兴何笑着说,“河谷这一片共有87台机组,你可以算一下,一天产生的价值。”
“德昌风电场”是中国首个山谷风力发电场,安宁河谷一期示范工程开发建设,实现了四川省风电开发“零”的突破,也拉开了四川省新能源开发的序幕。
西昌德昌山谷风力发电场(央广网发 西昌市委宣传部供图)
“清洁能源和钒钛产业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工业上需要对钒钛实现综合利用,而清洁能源是钒钛产业的要素保障。恰好,我们两个都有。”西昌市发改局副局长李晓明言语间满是自豪。
眼下的西昌,正全力打造四川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重要增长极,构建以钒钛新材料及装备制造为首位产业,生物医药、清洁能源为支柱产业的现代工业体系,打造千亿级工业产业集群。
山、水、城交相辉映,人、文、景相得益彰。俯瞰西昌,这座被自然造化“偏爱”的小城正奋楫扬帆,描绘发展新蓝图。
【百家读城】
魅力西昌:生态田园与历史文化相拥
□何万敏
西昌落脚的地方,在安宁河谷平原的土地上。周边的高山几乎围绕了坝子,城市也就平躺进了大地的怀中。史*载,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的越嶲郡把郡治设在邛都,这是西昌的起点。而近1400年之后,著名的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从四川路过西昌到云南,这里已改名“建昌”。
迢迢长途跋涉,走得人疲马乏,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人们,无一不被邛海湖畔闪烁的渔火所陶醉。
逐水而居,孕育的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东方居住文化。邛海对于西昌这座城市的重要性,我认为可以排在第一位。因为它的体量足够大,水域面积34平方公里。湖泊大气,可以把视线放到很远;湖水清澈,变化的颜色倒映着季节与天气。站上旁边的泸山俯瞰,一颗绿莹或者湛蓝的硕大珠宝,镶嵌于平地与高山,相得益彰的是环绕邛海新建一圈湿地,两万余亩的湿地面积成就了“全国最大城市湿地”的名号,又如项链串联起整个湖泊,实在是奢侈。
愈加看重健康的人们,选择西昌的理由,是这里一年四季温暖如春的气候。西昌的城市口号“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道明了它的气质和样貌。周边的大山阻拦了冷空气,西昌宛如一个封闭的“暖盆”,气象学家称西昌处于大陆性过缓气候带上,又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带给人们许多的温暖。
充足的光热资源,带给果树优良的照射;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糖分和生物质积淀。冬草莓、红樱桃、水蜜桃、布朗李、火龙果、大青芒、无花果、葡萄,尤其是阳光玫瑰青提,各种各样的水果行销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等大城市,更满足了这个城市百姓的口福。
西昌定位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既有魅力还有底气。
“重启”后的建昌古城,依循明清的格局,以四牌楼为中心的北街、南街、仓街、府街搭起十字形骨架;主要街道之间小巷相连,构成一个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网络。尊崇自然,利用自然的形态与动势再造符合人心的建筑,更符合土地伦理学的范式。
建昌古城漫长历史的灵魂,被人间烟火供养着。每一天醒来,新鲜的阳光、洁净的邛海、古朴的老城——生态田园与历史文化在此相拥,熠熠生辉。
(作者系四川省凉山州文联副主席)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统筹:陶玉德
记者:昌思荣 苏莉 王颖
编审:郅怡婧 宗韶峰
视频:昌思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