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邯郸稷只能找自己的娘舅中行寅帮忙,他是中行氏的掌门人。中行寅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外甥被干死,但又怕自己干不过老赵家,于是又拉来了范氏帮忙。
结果,这三国联军以绝对优势直接把赵军打得溃不成军,一路追击之下,赵鞅只率残部逃回大本营晋阳(今太原)。联军趁机反包围了晋阳。
玩鹰的反被鹰啄瞎了眼,赵鞅比较尴尬了,还比较危险了。但是,赵鞅无愧于一个优秀的阴谋家,迅速做出了应对。他派谋士找到了势力最大的智氏,123条地开始讲道理,首先讲利益,你帮我打赢了,分地盘以为主;第二讲危机,如果你不帮我,到时候敌人势力大增对你有威胁;然后讲优势,你我一联合,韩魏两家看着我们实力大增,肯定也会抱团取暖的,我们四家打三家优势明显。
赵鞅的这番应对简直就是教科书式的外交展示,很多时候我们找人办事,求人帮忙,总喜欢讲感情,这虽然有时候有用。但是还是没有赵鞅这一套这么有效、这么立体,有利弊分析,有可行性分析,清清楚楚地摆事实,就让你自己做选择。
事情就如赵鞅所设想的那样。智、韩、魏三家带着精兵来到了晋侯面前,说中行氏和范氏干涉赵氏的家事,坏了规矩,得教训他们。晋侯一看这气势,很知趣地在讨贼檄文上盖了大印。三家人马便开始朝晋阳开来。
眼看赵氏的援兵就要来了,中行氏与范氏就变得很被动了,要么抓紧时间把赵氏给灭了,然后有话好好说;要么许以重利,劝说那三家别趟这浑水了;要么赶紧回家,来日再战。这几个选择,其实最后一条路是最佳选择,毕竟六家分庭抗礼几百年能保持平衡不是没有原因的。
但此二氏却偏偏选择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正面作战这条路。在绝对实力差距面前,中行氏与范氏遭遇四卿大军重创,逃亡到自家采邑时损失惨重,精锐尽丧。
之后的八年混战便是各种智家和赵家对二氏的持续追*,直到他们的大本营都被打没了。二氏开始逃亡,他们逃往邯郸,但是这次邯郸自己也没有保住(被赵氏吞并),他们又潜逃到了齐国。深明“斩草要除根”的道理的赵鞅转过年便陈兵十万于齐国边境,讨要国贼。
齐国丢不下脸,派兵出战,大败而逃。(一卿对一国,可见当时的晋国多牛)
公元前473年,智、赵、韩、魏尽分其范、中行故地。结果这帮得意忘形的家伙居然连象征性地给领导一口汤喝都忘记了,这让当时的晋出公十分愤怒,于是给齐、鲁发信息,希望他们来帮忙教训这帮不像话的奴才。结果,走漏了风声,四卿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赶跑了晋出公,晋出公气死在逃亡齐国的路上。四家又立了晋哀公。
瓜分二卿后的四家势力范围
此时,晋国权力游戏还有四家,其中智氏最强,魏赵体量相当,韩最单薄。可四选三中,淘汰的恰恰是实力最强的智氏,这很不科学,背后又有什么曲折的故事呢?
故事的转折点出现在于两个家族的接班人选拔上,智氏的宗主智申和赵氏的宗主赵鞅年老后在选接班人的问题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智氏和赵氏都有两个候选人,两家的选择结果导致了两个家族的命运被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