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说智氏。长子智宵平淡无奇,但是深得宗族大佬们的拥护。次子智瑶仪表堂堂、武艺高强、能说会道、文采斐然、勇猛刚毅。两相比较之下,长子智宵除了一个身份,简直就是暗淡无光了。
智申打算立优点明显的次子智瑶,这似乎在表面上也并没有什么说不过去的。但是智申显然在选择继承人的事情上并不清醒。选择接班人和树立、突出个人形象并不一样,首先,你得自知,得知道自己的情况,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人;其次你得知人,不光要知道这个人的优点,更要了解这个人的缺点。最后,你得学会一定的妥协,毕竟工作最后还是要同志们去干,得用适度妥协来团结大多数同志。很明显,智申忽略了智瑶的缺点:自视太高、刻薄寡恩。
智申的族弟智果就代表宗族大佬们明确、公开地对他的意愿表示反对,说:“智瑤这孩子谁都不服,总是认为“老子天下第一”,这样的人要是当了掌门人,咱们家族就会出大问题的!”遗憾的是,一意孤行的智申根本就听不进去。
智瑶被确定为继承人后,果断冷静的智果随即向政府的太史登记,脱离智氏宗族,另立族谱,改姓“辅”(可见智瑤的优秀背后潜伏着多大的危机)。
再说赵氏,也是两个选项:长子赵伯鲁、次子赵无恤。这两人相对比较平衡,谁也没有明显的优势。鉴于此,算计了一辈子的赵鞅又安排了一次最成功的算计,算计的对象就是他的两个儿子。
赵鞅先是将一段训诫的话刻在了竹简上,并告诉俩儿子,这是你爹这辈子的心得,要切记在心。然后,黑不提白不提,好像这事就此翻篇了一样。直到三年后,赵鞅突然把俩个儿子叫过来,要他们背竹简上那段话。(这招太狠了,三年后突击检查作业,这盘棋下得多大呀)
赵伯鲁当场傻眼;赵无恤却倒背如流,还当场从袖子中拿出了那块竹简。赵无恤胜出,继承族长。
赵鞅这种选拔接班人的方式其实是一个很科学的,因为身为一个*,你就是要时刻准备着、应对着,你不知道你即将要面临什么问题,你也不知道你的考验和困难什么时候来。当然,不排除赵无恤在他爸身边安排了间谍(毕竟1000多天,时时刻刻袖子里装着竹简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其实这也更能说明赵无恤有政治意识。权力的运作精髓就在于信息的掌握,赵无恤深得精髓。
也正是这两个接班人的确定决定了智氏和赵氏家族的命运走向。智申和赵鞅像是约定了一样,几乎同时离开了人世,把历史的舞台交给了自己选择的接班人手里。
智瑶上台后,迅速地燃起了“新官上任三把火”,开始了战略扩张。他东面伐齐,南面两次伐郑,北上灭掉了中山属国仇由,一系列扩张战斗打下来,地盘扩张不少,极度地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但是,很多事情是需要将时间轴拉长来看的。智瑶的这一系列操作,虽然成绩斐然,但是终究有点操之过急的味道。步子迈得大,自然看起来走得更快,但实际上是容易扯到蛋的。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智瑤这样狼吞虎咽之下,很快就暴露出了他的诸多缺点。
比如,他曾在带领三家伐卫的过程中,不仅在战场上和赵无恤翻脸,战后与韩氏、魏氏的宗主聚会时,还百般捉弄羞怒韩氏的宗主韩虎和韩家的总管段规。这种傲慢无礼在政治斗争中是致命的,因为你侮辱别人,就要有接受别人报复的准备。然而,自视极高的智瑤根本不以为然,认为没有人敢报复他。
在取得一系列外部战争的胜利后,智瑤开始进一步膨胀,他想消灭其他三家,统一晋国。智瑶虽然狂,但他并不傻,他不想同时对三家作战,得想办法挨个收拾他们。
所以,智瑶先是以晋侯太可怜了为由,广而告之,自己要捐给晋侯一个万户大县,然后他就开始找到其他三家(他很聪明,挨个谈话的),要求他们凑份子钱。
首当其冲的是最弱的韩家。韩家掌门韩虎气得直骂娘,名声你得了,事情却要我们干!那我家的钱以你得名义做慈善,想想都让人气愤。不过总管段规却劝他:“这小子我们暂时还惹不起,所以不如先答应他。按照这小子的性格,肯定会继续勒索其他两家的,到时候我们在相机而动。”韩虎一想,觉得也是这么个理,就给了智瑤的一个大县。
紧接着,智瑶又向魏家的魏驹张嘴索要一个万户大县。魏相任章也是一个明白人,根据智瑶的性格,认为欲使其灭亡,必让其疯狂。魏家也让出了地。
最后,智瑶将手伸向了赵无恤。赵无恤早就对太嚣张的智瑤看不习惯了,因为智瑤之前就老找他的茬,不光指责赵无恤办事不尽心尽力,甚至还当众辱骂赵无恤不配当赵家掌门。赵无恤一听智瑶索地的消息就火了,严词拒绝,准备应战。其实,这次赵无恤还是有点冲动了,太情绪化了,毕竟此时的赵家在实力上是无法和智家相提并论的,他应该暂时忍耐,发展实力的同时去争取联合韩魏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