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开弓没有回头箭,赵无恤已经必须要面对他做出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危急关头,赵无恤想起他爹赵鞅临死前的交代:“危难时刻要相信晋阳。”赵鞅把晋阳当作赵氏家族最后的壁垒留给了赵无恤。当初赵鞅派手下尹铎治理晋阳时,尹铎问赵鞅:抑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意思就是问赵鞅是要晋阳尽快产出,还要晋阳稳定发展成为保障?很有战略眼光的赵鞅自然选择了后者。
在赵无恤选择据点和智瑤对抗时,手下的人其实首选的是长子城,理由是墙高城深,有防守优势。但是赵无恤觉得长子城内的民心不坚,不可用;后来手下又提出据守邯郸,邯郸城里物资充沛,适合打持久战,赵无恤又觉得赵家对邯郸城里的百姓素无恩惠,百姓不会和自己同生共死的。所以赵无恤最后拍板:晋阳是唯一选择。晋阳为老根据地,民心附,城池坚,更主要的是当年六卿混战时就共同经历过风雨。赵无恤挑选了最适合自己进行战略性决战的战场。
智瑶在赵无恤翻脸后,很快就对赵家宣战了,并裹挟了韩魏两家出兵。韩、魏两家都是老狐狸了,出兵不出力或者边走边看的事,他们自然会做,更何况他们也没必要当下就和智瑤翻脸。
三家大军包围了晋阳,智瑶下令猛攻晋阳城。事实印证了赵无恤的选择,晋阳军民上下同仇敌忾,让智瑶的军马吃了大亏。智瑶甚至用上了当时最先进的攻城器材攻城塔,结果被赵无恤的发明了火箭给烧了个干干净净。后来,智瑤开始用人海战术,猛攻猛打,但在赵军的顽强抵抗下,损失惨重。如此鏖战三月,晋阳依然屹立不倒。无奈之下,智瑤又使用围城战术,可是围了一年,晋阳城中的军民依然能自给自足。(可见赵家经营了上百年的晋阳战争准备是做得多么充分)
就在智瑤一筹莫展的时候,老天爷给自己加戏了,天降大雨。晋阳城外有一条大河——大名鼎鼎的汾水,而且晋阳的地势比较低。智瑶掘开了汾水,涛涛的汾水将晋阳变成了泽国。虽然水势在离城墙还有六尺时停了下来,但虽如此,晋阳城中的水已没过膝盖了,晋阳城岌岌可危。
洪水覆盖之下,晋阳城的军民日常生活遭受了极大的破坏,生火困难,粮草腐烂,感染疾病等因素都随时可能让晋阳城不攻自破。
赵氏彻底的面临着生死存亡,城内城外两重天,城内的赵无恤欲哭无泪,城外的智瑤得意洋洋。智瑶眼见胜利唾手可得,于是喜不自禁地笑道:“水真是个好东西呀,这么轻易地就可以让人亡国。”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智瑤的这句话让他身边的韩虎与魏驹陷入了沉思:赵氏灭了,死亡的气息是否会轮到我们了?而且,汾水可以灌晋阳,也可以灌安邑(魏氏根据地),绛水也可以灌平阳(韩氏根据地)。
韩魏两家的心思其实被智家的谋士疵看出来了,他告诉智瑶:“韩、魏两家会反!”,但是智瑶和现在某主持人一样:“真的吗?我不信!”疵说:“现在胜利在望,韩魏两家宗主却不喜反忧,这不是要反是什么!”智瑤还是不信。
不信就不信吧,可智瑤偏偏还要把这事告诉韩魏两家,大概是为了表达的诚意或者敲打一下吧!韩魏两家自然随便解释一下就敷衍过去了。智瑶也没有放在心上,毕竟他始终觉得无人敢背叛自己。
也正在这个时候,陷入了绝境的赵无恤决定做最后的挣扎和尝试,派出了自己的密使张孟谈,秘见韩虎与魏驹,试图策反两家。有了智瑤长期嚣张跋扈的铺垫和这次两家心里的疙瘩,张孟谈只简单地陈述了利弊,韩魏便决定临阵倒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