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婚嫁风俗
邵褀昌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自从有了人类,这就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但是由于时代的不同,生活水平和社会理念的不同,婚礼婚俗方面还是有些不同的,如果用守正创新这个时髦的词来概括,似乎还挺恰当的。
为了叙述方便,就把我这70年的所见所闻分为五六十年代,文革时期、改开以后,新世纪以来这四个阶段吧。虽然这种分段有些粗略,但是风俗这东西不可能说变就变的,总是在新旧交替中发展变化着,所以这样划分也算说得过去。
(一)提亲
五六十年代,人们沿袭旧社会的传统,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很少有自由恋爱的。那时还有“姑舅亲”“姨娘亲”等近亲婚姻和“换亲”之类的陋习,不过随着政府新《婚姻法》的大力宣传,这种现象很快就绝迹了。
那时候不兴谈恋爱,记得吕剧《李二嫂改嫁》和电影《李双双》算是让老百姓开了眼。那个时代,村里要是有个自由恋爱的,那绝对是爆炸性的新闻,风言风语,不绝于耳。
其实,农村的专业媒婆很少,能给男女双方牵线搭桥的大多是邻居、亲朋、好友。介绍成功了,自然都有答谢,不过谢礼也是很简单,主家量力而行,没有硬性标准。退休后,我也曾为我的学生、同学或亲友的孩子操心,算起来也有20对喜结良缘吧。由于关系知己,所以也无须客套,都是满心的高兴,不计较怎么答谢。
(二)相亲
经媒人人介绍,男女双方在媒人的带领下,约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见面,这叫“相亲”。我相亲时,就是跟着媒人到女方家里见面的;弟弟相亲时,是我带弟弟去某个商店与媒人和女方见面的。相亲自然是看长相,有一见钟情的,也有不欢而散的,都在情理之中,无可厚非。相亲成功后,再经媒人双方沟通,选个好日子就可以订婚了。
(三)订婚
订婚就有些讲究了。比如见面礼,这是必须的。在农村,订婚之日,男女双方在“坐席”之前有一个见面时间,这是男女双方第一次正式见面和谈话,男方要给女孩送一个红包,叫“见面钱”,记得我给未婚妻的红包是30元。改开之后,见面钱水涨船高,从几十元涨到100、200、500、600、800、1000元不等。
除了“见面钱”之外,还要给女方准备一些礼品,一般就是给女孩子准备的布料、袜子、衣服什么的,这些物品要讲究成双成对,用两个红色或花色包袱包好,让媒人过目后再转交给女孩的亲属。
五六十年代,订婚宴一般都是在家里进行,请村里的厨师来操办。改开之后,有的地方订婚还有随礼的,自然也要请客。新世纪以来,生活条件好了,大多数人家就去饭店包席了。
订婚之后,男孩还要正式登门走丈人家,这叫“认亲”。这天岳父一家要好酒好饭伺候。陪客一般和新女婿平辈,不过要有一定的酒量,要是新女婿没醉而陪客醉了,这个陪客就不合格了。
如果订婚之后谈不来,也有退婚的。退婚的时候,不仅“见面钱”要退回,而且那对包袱及礼品也要完璧归赵,这就是订婚那天让媒人过目的意义所在。如果属于女方强行退婚,男方还有索要订婚宴费用的。
(四)走动
一般在订婚后到结婚前的这段时间里,逢年过节,男女双方还要来回走动,其实就是给年轻人一个见面的机会,增进一下感情。记得从订婚到结婚,由于赶上提倡晚婚,让我足足等了三年,差点就把我憋疯了。
走动的日子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一般是男方先去走丈人家,女孩再来走婆家。有一年,我突发奇想,想着让未婚妻先来我家,但是事先又没有沟通,结果到了农历八月十四晚上,被母亲催得没办法了才去走丈人家;未婚妻也沉得住气,我去了之后,第二天也就是八月十五晚上就来我家了。
不过,每次未婚妻来,婆婆都要给准儿媳发一个红包,数量不等,随潮流而与时俱进,但绝对不能让女孩子空手而归。因为这不仅是婆婆抠门的事情,也预示着未婚妻在婆家没有地位。
此外,在农村还有一个“絻鞋底”的习俗。因为在五六十年代,都是手工做鞋穿,所以订婚之后,未婚妻就有责任给未婚夫做鞋子,同时男方也有义务供准儿媳穿鞋了。因此,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六”前后,未婚妻都要到婆家去“絻鞋底”,这个过程一般从“打葛布”开始,到絻鞋底结束,需要三几天的时间。
其实,“絻鞋底”是婆婆考察儿媳妇针线、饭食活的一个好机会,也是增进未婚夫妇相互了解的机会。就和电影《寡妇村》里一样,有个别把持不住的年轻人也有在此期间闹出“绯闻”的,给同龄人平添一点茶余饭后的笑谈。
(五)彩礼钱
彩礼钱是婚姻当中的重头戏,一般是经媒人沟通确定下来,其数额也是一路飞涨,往往让男方拿不动,七拼八凑才行。彩礼钱有的在订婚时支付,有的是在“送柬子”时支付,但不管什么时候支付,一定要通过媒人之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五六十年代,因为是计划经济时代,需要布票,所以彩礼钱除了现金之外还要一些棉花、布票之类的。
记得我结婚时,彩礼钱是200元。改开之后,涨到1000、6600、8800、10000元。现在10万也是小菜一碟了。
彩礼钱除了现金之外,还有一些物品。文革末期,开始有“三转一响”的说法;改开之后,就有“三金一木”的说法了。不过,那总是少数人为之,农村还不是普遍。记得我结婚时,是既没“转”也没“响”,一切都是后来慢慢添置的。
另外,结婚的新房自然是必须的。那时候,家里兄弟们多,但是新房只有一套。我大哥、二哥、三哥结婚,都是在同一座南屋里。结婚一个,搬走一个。唯独我的新房是一座新院落,但是由于我干木工的需要,结婚时三间正房没住,而是在一间耳房里住了好几年。
现在,都是楼房了。即使是农村的孩子,父母拼了老命也要给儿子在城里买套婚房,于是就有了“丈母娘抬高房价”的理论。
(六)送柬子
送“柬子”也就是现在的送“年命帖子”。在结婚之前,男方在找算命先生选择良辰吉日后,就要找村里的文化人用大红纸写一张“帖子”。内容包括夫妻双方的生辰八字和先生算定的新媳妇“过门”的良辰吉时,新媳妇“坐时辰”、男女送客避讳的属相等等有关问题,送到女方家,让人家照章办事。
这张“明白纸”,农村俗称“柬子”,因为算命先生都是盲人,算得好,写不了,所以男方要找人代写。写“柬子”很有讲究,格式、用词都是专业的。“柬子”写好后要用一个大红色的请柬装好给女方送去,所以叫“送柬子”。里面除了“明白纸”之外,还要装上“压柬子钱”,记得2004年女儿结婚时,亲家给的“压柬子钱”是60元,惹得老伴很不高兴。
送“柬子”时还要送一份礼品,一般至少是“四色礼”,也就是烟酒糖茶之类的,如果是六色礼就需要割肉或点心什么的。改开之后,各种奶制品、营养品也被纳入礼品之内,也有送活鸡活鱼的。其实,不管送什么,不必太计较,各地的风俗不尽一致,入乡随俗,来单照收就好。
(七)结婚
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结婚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也是讲究风光体面的事,风俗可多了。
(1)结婚证
自从我国在1950年4月30日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后,不论农村或城市结婚就需要依法登记了,否则就是非法婚姻。结婚登记,民政部门要发给夫妻双方每人一张结婚证。一直到1977年元旦我结婚的时候,结婚证上也不要求贴结婚照,所以我们的结婚证就是“奖状”模样的一张纸。现在有的人对婚姻不重视、不认真,拿着婚姻当儿戏,认为婚姻就是“一张纸”。
现在,结婚证是两个红色小本本,上面有夫妻二人的合照。
(2)上坟
我们王村地区,都是在结婚的第二天上午,一家人领着新媳妇先去给自家的先人上坟,再去给母亲家的先人上坟,并且中午一定要在舅舅家吃饭。上坟要用红色香烛,带个红包袱让新媳妇跪拜时用。
其实,给先人上坟,就是告慰先人家里添丁进口了,同时求得先人对新人的护佑,去母亲家上坟也有着让新媳妇认识舅舅家门的含义。
近几年,在周村参加一些婚礼,才知道有的人在结婚的前一天给自家先人上坟,一个是起着告知的作用,一个是让先人保佑孩子的婚礼顺顺利利,万事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