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压砖有什么忌讳么,民间结婚压砖的正确方法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1-05 11:42:07

(3)装箱子

五六十年代,结婚要分三天进行。在结婚正日子的前一天是“搬缘房”和“装箱子”。“搬缘房”是男方派人把女方陪送的桌椅厨子之类的家具搬过来,这个活一般由男方家帮忙的小伙子来完成;“装箱子”是女方把被褥、衣服等嫁妆送过来,一般由女方家的婶子大娘等人完成。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婶子大娘也少了,姐姐、嫂子、表姊妹都可以来“装箱子”。

“装箱子”还要有“压箱子钱”。男方事先把钱放到箱底里。“装箱子”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女方的长者再把最底的一个包袱翻上来,就看到男方的“压箱子”的钱了,这叫“翻箱子”。“压箱子钱”的数额不等,从五六十年代的几十元不算少到现在的一万两万不算多,反正有钱了,怎么折腾都行。以前是压现金,现在压的钱多了,现金不方便就压存折。

“压箱子钱”归新媳妇所有,所以丈母娘就开口多要。不过现在讲究女方至少也要压男方的半数钱,也有男女双方钱数一样的,反正早晚都是孩子的,父母也不在乎,尽量满足女方的要求,大喜之日不必要找别扭。

五六十年代,“装箱子”是结婚日前一天的下午进行,因为不在男方家用餐,所以男方给每个“装箱子”人支一份小小的“赏钱”。现在“装箱子”改成在结婚当天的早晨进行,“装箱子”的人也和“送客”“援饭客”一样参加婚礼、坐大席,不过那份小小的“赏钱”却演变成一个大红包。

(4)送客

结婚这天,女方按照男方送“柬子”的要求,找两个未婚女青年当“嫁客”,也叫“送客”,现在叫“伴娘”,职责有着保护新娘和为新娘服务的双重作用。

两个男“送客”的一般由已婚的娘家哥哥充任,一是年龄大懂得一些规矩,二是也有一定酒量,避免喝醉了出洋相。这对男送客负责给新媳妇带着“随身面”,“随身面”放在娘家陪送的茶盘里,是为新媳妇“坐时辰”以后食用的。

五六十年代,因为一般都住土坯房,有吊帘子的需要,所以女方还陪送一床布帘子。结婚时,需要新媳妇的弟弟或侄子拿着帘子,也属于男客之列,并且男方还要给红包。现在,布帘子没人用了,王村人还拿块花布搭在新房的门上,名曰“搭帘子”,蕴含联姻之意。

为了招待好女方的男、女送客,男方这边也要找两个平辈的未婚女青年当女“接客”,两个大伯哥当男“接客”。当中午坐席时,女“接客”招待好女“送客”一席,男“接客”招待好男“送客”一席。五六十年代,男女送客就是四个人一席,现在上饭店都是10人一桌了,平辈的不一辈的人都可以在一桌,没人刻意计较。

结婚压砖有什么忌讳么,民间结婚压砖的正确方法(5)

(5)坐轿

五六十年代,大姑娘结婚都是要坐花轿的,还有个“大闺女坐轿头一回”的歇后语。记得我大哥在1958年结婚时,大嫂就是用花轿抬来的,抬轿需要8个小伙子。新媳妇都头戴花冠,还戴一副墨镜,脚上穿着绣花鞋。

有坐轿的就得有“压轿”的,压轿的一般是自己的小叔子,大嫂结婚是四哥给“压轿”的。

花轿都是花钱租来的,如果想省钱还可以让新媳妇坐“大车子”。“大车子”也是独轮车,相对于轻便的手推“小车”而言。“大车子”前后有车把,需要两个人驾驶,前者掌握方向,并同时向前拉;后者负责用力推。同样,用“大车子”娶媳妇也得有人“压车”,新媳妇和“压车”的小孩一边一个不偏沉。

文革时期,国家号召“破四旧,立四新”移风易俗,喜事新办,新媳妇就不坐轿了,“大车子”也没有了,这时候就用手推车代替“大车子”。王洞村的团支部*结婚时,村里的女知青还去给他“压车子”。我结婚时,是用8辆自行车把新媳妇和娘家人带来的。同时期,如果新媳妇家路程较远,还有用拖拉机接媳妇的。

现在都是坐轿车了,有专门的结婚车队,一色红、黑、白轿车一拉溜10来辆,也够威风的。也有开头特意安排一辆白色轿车,寓意“白头偕老”,也不错。

文革期间,政府还号召举办集体婚礼,一般选在五一节、国庆节举办。集体婚礼省钱、省事,大家都自觉参加。记得我在王村公社修建张古水库时,元旦之日,公社安排在水库工地上举办集体婚礼。改开之后,有钱了,花钱不是问题了,政府也不管了,集体婚礼也很少了。

(6)倒毡

新媳妇上下轿,脚不能沾地,那怎么办呢?在五六十年代,有两个男劳力各拿一床毡,倒替着铺在地上,让新媳妇走在毡上。现在有的也红毡铺地,但大多是新郎抱着或背着新娘“过门”进家,喜庆的气氛格外浓烈。

结婚压砖有什么忌讳么,民间结婚压砖的正确方法(6)

(7)压砖

除了新媳妇“过门”时,放鞭炮、“迈火盆”之外,还要在婆家的门楼上压红砖。婆家事先准备好用红纸包好的两块土坯砖,挑选属龙、属虎的两个人,按照“龙递虎压”的风俗压好,砖下端各插上一双红筷子,以免红砖滑落伤着行人。之所以选用土砖坯,是因为压上去的红砖没有取下来的说法,就等着日久天长被雨水自然冲刷掉。

现在住楼房了,就把红砖压在单元门的水泥板上。

(8)援饭客

“援饭客”由女方的叔叔大爷或父亲充任。“援饭”的本意是怕女儿吃不惯婆家的饭,才由“援饭客”带去粮米做饭,一般为小米、白面之类的五色粮,也有着祝福女儿家五谷丰登、日子越过越好的含义。

在五六十年代,“援饭客”一般在结婚第二天上午,沿着新媳妇走过的路。来到亲家,例行“援饭”的使命。为了让“援饭”客不走错路,准确无误地找到女儿家,在结婚时就得有人负责在沿途的岔路口压红纸作为标记。这个风俗一直沿用到今天,不过是把红纸贴到电线杆、树上、井盖子上,不仅看着喜庆,也有着警示的作用。

现在,“援饭客”和“装箱客”一样,合并为结婚当天进行了。五六十年代,女儿出嫁,丈母娘一般不参加女儿的婚礼和装箱子;现在,丈母娘成了婚礼上的座上宾了。

(9)扫地

新媳妇最后一个任务是在结婚第二天早晨给婆婆“扫地”。据说,为了试探儿媳妇是否贪财,婆婆有意识地放在地上钱,硬币也行,纸钱也行。新媳妇在扫地时“捡”到钱,要主动交给婆婆,千万别据为己有,让婆婆一辈子瞧不起。

其实,新媳妇不仅给自己的亲婆婆扫地,也要给婶子大娘家“扫地”,当然婶子大娘也都主动给新媳妇一个红包,钱不在多少,象征着一家人关系融洽。扫地的过程,也是让新媳妇认识自家人的过程。我在老家居住时,新婚的侄媳妇还去给我扫地,老伴都是赶忙掏红包。

现在不兴扫地了,新媳妇在婚宴上开口叫婶子大娘的时候,该掏红包的都当场兑现了,一家人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

(10)回门

结婚第三天,新媳妇在新女婿的陪伴下回娘家,俗称“三日回门”。回门这天,岳父母也要好好招待新女婿,有“丈母娘疼女婿,一炖一个老母鸡”的说法,实际上就是给女婿补身子。“三日回门”之后,到第六天上,新媳妇还要回娘家“住日子”,一般是住6天,此后就没有清规戒律了。

现在为了省事,就让一对新人在结婚的当天下午回娘家走一趟了事,美其名曰“当日回门”,“住日子”的习俗也早就取消了。

(八)缘房

“缘房”就是结婚时的家具,一般由男方购置,也有女方陪送的。

五六十年代,缘房主要有:方桌配一对大椅、梳桌(三抽桌)配一对杌子、大箱配一个小箱。我结婚的时候也是如此,不过梳桌改为厨桌(下面带门子),杌子换成了办公椅,婚后又自己做了一张大衣厨。改开之后,有要两个大箱的,也有要大衣橱的。

因为桌椅橱柜都是带“腿”的,所以还有人讲究“16根腿”“24根腿”“32根腿”的。

现在住楼房了,方桌大椅基本不时兴了,壁橱代替了大衣橱。不过增添了茶几、电视柜、餐桌之类的新式家具。

(九)三转一响

“三转一响”是个时代名词,它兴于六七十年代,盛于八九十年代,新世纪以来就不再讲究了。近几年,山东理工大退休教授张维杰在周村开办了“淄博盛康三转一响博物馆”,里面收藏了千余件“三转一响”,欢迎大家参观。

“三转”包括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是收音机。现在看这些物品花不了几个钱,但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不仅需要钱,还得需要购物券,甚至是托关系拜门子才能买得到,所以“三转一响”绝对是当时的最高档次,能够置办齐了的也是少之又少。

改开之后,自行车让位于“木兰”摩托,收音机被收录机取代,继而发展为电视机;并且金耳环、金项链、金手镯成为女孩子追求的金贵饰品,所以“三转一响”就发展为“三金一木”。

“三转一响”也有称“四大件”的,不过内容增多了,大衣橱、冰箱、电视机等也都纳入了“四大件”之列。

现在,手机成为日用品,楼房那是刚需的,轿车成为新时尚。随着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昔日的“三转一响”已经走进了博物馆,成为一个时代的见证,成为那一代人的美好回忆。

结婚压砖有什么忌讳么,民间结婚压砖的正确方法(7)

,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