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断日
➡️
中国历法是阴阳合历,通过二十四节气协调阳历和阴历。
➡️
过去看黄历,如今看日历,如果不看日历,怎么知道当天是阴历的几月几,那就是看月亮,借助月亮的出没和月相推断日期。
➡️
月亮绕着地球转,每天在公转轨道上向东移动大约13度。地球绕着太阳转,每天在公转轨道上向东移动大约1度。因此从地球上看月亮,月亮每天在公转轨道上向东移动大约12度,对应的时间就是12度/360度X24小时=0.8小时=48分钟,这就导致了月亮每天要错后出现48分钟左右。
➡️
地球上的潮汐主要是由月亮的“引潮力”(和引力概念不同)形成的,潮涨潮落每天错后48分钟左右,因为准时守信,所以潮汐又称潮信。顺便说一下,潮汐一词源自朝夕。
➡️
月亮的圆缺称作月相,是由太阳~地球~月亮的相对位置形成的,我们看到的月相,是从地球上所能看到的月亮反光的那部分。(日食月食是太阳地球月亮到达或者接近一条直线)
➡️
月亮公转的周期27.3217天,叫作恒星月(相对于遥远恒星),地球公转周期的回归年(四季年)是365.2422天,根据会合周期公式:
1/27.3217-1/365.2422=1/29.5306
月相变化的平均周期就是29.5306天,叫作朔望月,无月为朔,满月为望。朔又称朔日、朔月,望又称望日、望月。
➡️
中国历法自唐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颁布的《寅戊元历》开始,“平朔”改“定朔”,朔日固定在初一,朔的时刻叫合朔、交朔,从此也就有了“十五不准初一准”。
➡️
月亮由朔到望,再由望到朔,分为上半月和下半月。上半月缺口超东,下半月缺口朝西。月初叫新月,月末叫残月。半个月亮称作弦月,上半月的半月叫上弦月,下半月的半月叫下弦月。
➡️
由此,月亮出没的规律是:
朔月:清晨月升,正午上中天,傍晚月落,子夜下中天。
上弦月:清晨下中天,正午月升,傍晚上中天,子夜月落。
望月:清晨月落,正午下中天,傍晚月升,子夜上中天。
下弦月:清晨上中天,正午月落,傍晚下中天,子夜月升。
➡️
根据多年观察,人们把月亮的出没和月相规律编成了歌谣:
➡️
初一生,初二长,初三初四闹嚷嚷。
初一月不见,初二一条线。
大二小三,天黑月一竿。
大二小三见月牙,二十七八月一霎(sha)。
初三初四娥眉月。
初八二十三,月出月落半夜天。
十五不圆十六圆,十七十八等等她。
十五没有十六圆,十七夜里少半边。
十五六,两头露。
十七十八,黄昏摸瞎。
十八九,坐着守。
二十正正,月出一更。
二十二三,月出半夜天。
二十四五,傍明月出。
二十四五月黑头,月亮出来就使牛。
二十七八,月出一霎。
二十八九,月亮出来扭一扭。
➡️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
➡️
大二小三
朔望月有30天的,叫大月,也叫大襟。朔望月29天的,叫小月,也叫小襟。
初二傍晚西南方能看到月牙的月份一般是大月,初三傍晚才能看到月牙的月份一般是小月。
大致来说,合朔的时刻在初一晚八点之后的是大月,在晚八点之前的是小月。
➡️
娥眉月
初三初四娥眉月,除了月牙,还能看到整个月亮的轮廓,和月食的模样相似,是地球反射阳光到月亮的结果,月牙太暗太明都不能形成娥眉月,要恰到好处才行。
➡️
关于月亮,有意思的是,太阳直径是月亮的400倍,而日地距离是地月距离的400倍,所以从地球上看去,满月和太阳一样大小。因此也才有了日全食、月全食。顺便说一下,日食必在朔日,月食必在望月。
➡️
更有意思的是,由于行星和卫星之间的“潮汐锁定”,月亮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已经达到一致,所以月亮总是固定的一面朝着地球。即便加上月亮“称动”也就是摆动的微小影响,我们从地球上最多也就能看到月亮表面的51%左右。
➡️
最后深度普及一下。
➡️
天文学以相对星等(目视星等)表示星体亮度,以绝对星等表示星体光度即发光能力。恒星有发光能力,行星和卫星没有发光能力,只是反射恒星的光亮。
➡️
星等用对数的负数表示,星等数值越小,亮度/光度越大。星等相差1个等级,亮度/光度相差10倍,星等差2个等级,亮度/光度相差100倍,以此类推。
➡️
人的肉眼能看到的星等是6.5,能看到的星星7000颗左右。
➡️
常见星体目视星等:
太阳 -26.7
满月 -12.6
金星 -4.4(最大值)
木星 -2.9(最大值)
火星 -2.9(最大值)
天狼星 -1.46(太阳系之外最亮恒星)
土星 0.3(最大值)
北极星 1.98
我们从地球上看到最亮的星体是太阳(恒星),其次是满月(卫星),再次是金星(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