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山里的獐,海里的鲳
白鲳
上世纪60年代末,在下乡插队的山里就听农民说“山里的獐,海里的鲳”是世界上好吃的东西。“獐”者,其实不是獐是麂子,厦门人叫“山姜”的鹿科动物,小而精巧,胆怯善跑,其肉“索补”。“鲳”者,就是白鲳鱼了。如今的市场价斗鲳更贵于白鲳,因为斗鲳大而肥厚,酒家好处理成多种花样。但就肉细腻味鲜美而言,什么鲳都比不上白鲳。
在市场上买白鲳一定要见鱼身密布细小银鳞闪烁者。如若遍体无鳞,洁净如“贵妃出浴”一般冰肤玉肌者就肯定不是“处女鱼”了。
“山里的獐,海里的鲳”是旧时代市井人向往的好东西。
斗鲳
白鲳
巴浪,巴浪,好吃不分翁
巴浪
“巴浪,巴浪,好吃不分翁”,这是以前的厦门人戏谑的话。此话只为了押韵而已,巴浪其实并没好吃到当老婆的自己受用,连老公也不肯与之分享的高度。
巴浪是“穷人的鱼”。中国穷的历史特别长,使得穷人与巴浪最有感情。现在市场最便宜的鱼还就是巴浪,物价再贵,它也只值七、八块钱,而且全体无一不是野生的。
在厦门历史上,巴浪还可以宣称是“知青的鱼”。上山下乡的知青,回山区带巴浪鱼干、托亲友捎带巴浪鱼干……哪个谁家里寄包裹有巴浪鱼干,大家蜂涌而至,一个晚上剥鱼干配开水就差不多啃光了。
通常统称的“巴浪鱼”往往连鳁仔鱼都笼而统之了。两者大小差不多,但巴浪无鳞,仅身段末端接尾处左右各一排坚硬甲鳞,肉红而成条状,鱼干有嚼头。鳁仔有鳞,身形扁平细骨多但更鲜美。两者往往同时“被捕”,同时“入狱”,同时“处决”。许多人同时把它们吃了竟不知谁是鳁仔?谁是巴浪?因此才有厦门人说“不清不楚的事”叫“含巴里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