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
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这是首词以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为蓝本,用水调歌头的曲牌改写而成的。该词表达了词人在重阳节登高赏菊时的豪迈情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词人借用自然景物,抒发了对尘世的超脱和对生命的珍惜,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儒家理学思想。该词意境幽远,格调清畅,语言优美,是一首佳作。
《水调歌头·次袁仲机韵》
长记与君别,丹凤九重城。
归来故里,愁思怅望渺难平。
今夕不知何夕,得共寒潭烟艇,一笑俯空明。
有酒径须醉,无事莫关情。
寻梅去,疏竹外,一枝横。
与君吟弄风月,端不负平生。
何处车尘不到,有个江天如许,争肯换浮名。
只恐买山隐,却要练丹成。
《水调歌头·次袁仲机韵》用水调歌头的词牌,次韵于袁仲机(即袁说友)的《水调歌头·寄黄几复》。
这首词写于朱熹在丹凤(今陕西省商洛市)任知府期间,与友人相聚寒潭寺,抒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全词语言清新流畅,情感真挚深沉,结构严谨工整,音律和谐优美。它分为两段,前一段写离别与归来,后一段写相聚与隐逸。
前一段以“长记与君别”开头,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怀念和不舍,以“有酒径须醉”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敬意和豪放。
后一段以“寻梅去”开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赏玩和对诗情画意的享受,以“只恐买山隐”结尾,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清静道心的追求。
这首词不仅反映了朱熹的个人情感和人生态度,也体现了他的理学思想和文化品格。他既有儒者的仁义之心和忠孝之道,又有道者的清虚之境和无为之术。
《浣溪沙》
压架年来雪作堆,珍丛也是近移栽。
肯令容易放春回。
却恐阴晴无定度,从教红白一时开。
多情蜂蝶早飞来。
《浣溪沙》主题是抒发作者对春天的期盼和对花卉的怜惜之情。
词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冬季里花卉被雪覆盖、被移植、被迫提早开放的情景,表达了对春天回归的渴望和对花卉生命的珍惜。
词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冬季和春天、雪和花、阴晴和红白、容易和恐惧等相反的意象相互对照,突出了词中的情感变化和冲突。
此外,词人还借用了“多情”一词,暗示了自己对花卉的同情和对春天的向往。
这首词被认为是朱熹词作中的佳作之一,也是浣溪沙这个词牌中的名篇之一。它体现了朱熹作为一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的多面才华和深厚学养。
《鹧鸪天·暮雨朝云不自怜》
暮雨朝云不自怜。
放教春涨绿浮天。
只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
青鸟外,白鸥前。
几生香火旧因缘。
酒阑山月移雕槛,歌罢江风拂玳筵。
《鹧鸪天·暮雨朝云不自怜》是朱熹在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与友人游览杭州西湖时所作。
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暮雨朝云”、“画阁”、“青鸟”、“白鸥”、“香火”、“星桥”、“鹊驾”等,形成了一幅江南春色的美丽画卷。
词人以“不自怜”开篇,表达了他对自己身处江南的满足和豁达,不像北方的人那样苦闷和悲哀。
以“放教春涨绿浮天”接续,写出了他对春天的欢迎和赞美,也暗示了他对政治局势的无奈和放任。
以“只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转折,写出了他与友人在西湖边赋诗作乐的情景,也表达了他对文化传承的自豪和信心。
以“青鸟外,白鸥前”点明,写出了他与友人在西湖上观赏飞鸟的乐趣,也隐喻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以“几生香火旧因缘”提问,写出了他对佛教因果轮回的信仰和感慨,也暗示了他与友人可能有前世今生的缘分。
以“酒阑山月移雕槛,歌罢江风拂玳筵”收尾,写出了他与友人在江边小楼上欣赏月色、品尝美酒、吟唱诗歌的雅致情趣,也表达了他对友人离别后的不舍和祝福。
这首词具有浓郁江南风情和佛教思想的名篇,展现了朱熹作为一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代表人物的高超文采和广博学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