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在采访中有提到过,在她自信极度低迷的那段时间里,她看到年轻的小运动员们训练,都会害怕。
她一直在高高的山顶,随着年龄的增长,即使她是神话,在体能方面也会比小小年纪的运动员差一些。
所以她更加努力地去练习。在高敏的心里,运动员就是要去争第一,要去拿冠军。
但是后来,她经过了更深入地去探索体育界,体育人后,她发觉人生不是只有金牌,成功有很多种定义。
就此,她从体育界的探路者,走向了她的多角色人生。开始了她的公益之路。
高敏在1992年退役后,时隔一年时间,1993年她在成都体育大学设立了高敏奖学金。
此后,在2017年,她又在北京大学也设立了高敏奖学金。
设立奖学金,旨在让更多的孩子可以接受到好的教育,可以更加了解体育,和体育带来的精神。
高敏不单单是在大学里设立奖学金,她还带领着其他世界冠军走向农村,走向偏远的山区。
在山区里,为孩子们提供体育器材,让他们强身健体,发扬体育精神。向孩子们提供援助,让他们看得更高更远。
也许有人会问,这些人中,没有几个会成为世界冠军,何必要对每个人都这么细心栽培,只要把全部精力都投放在有希望的几个人就好了。
可你有没有想过,那些没有成为世界冠军的人,他们对于社会,对于普通老百姓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高敏曾在节目中提到过,这些刻苦训练的孩子们,其实最后只有百分之零点几可以到国家队中训练。
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是要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进行工作学习。
那么回到日常生活中的这些人,虽然没有机会在国际舞台上为国争光,但是他们在社会中,在人民群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将会是全民健身,保卫全民健康的中流砥柱。他们可以是学校的体育老师,可以是健身房的工作人员,可以是健身博主。
所以去关注每一个热爱体育的孩子,不仅仅是培养挖掘为国争光的冠军,也是在发扬体育精神,让更多的人去热爱体育,投身于体育事业。
这时,可能又会有杠精出来反驳,说这都是理想,都不切实际。但这是历史,乃至现代社会都需要有的精神。
在抗日时期,文学家们发挥自己的才能,让更多的人去了解革命,去投身于革命中。
在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所有的进步和好人好事的发扬,都可以依托于文学艺术。
所以高敏这种崇高的理想永远都是大家去学习的榜样。
其实高敏不仅关注作为体育界希望的那群孩子,她也在时刻关注着曾经在体育界挥洒汗水的那些人。
她联同世界冠军,奥运冠军和社会爱心企业家们,在2016年11月28号正式启动了北京市冠军体育人公益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