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在一些小说中,经常会提到“三姑六婆”,这些姑婆都是些什么人呢?是不是和“七大姑八大姨”一样,都是我们的亲戚呢?
在元末明初的文学家陶宗仪(1329~约1412年)所著的《辍耕录》中,明确记载了三姑六婆的身份:“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
三姑中的尼姑和道姑比较好理解,她们分别是佛教、道教的女性出家者。卦姑其实也好理解,指的是在古代社会中,那些专门以占卦算命,并以此为生的女子。
六婆中,牙婆指的是专门贩卖人口的女贩子,她们在古代社会中,专门为富贵人家买卖奴婢、妾侍等。
媒婆自然说的是专门为人做媒,介绍姻亲的妇女。
师婆指的是专门画符施咒、请神问命的巫婆。
虔[qián]婆指的是在古代社会里,开设秦楼楚院、风月场所里的鸨母。
药婆指的是专门买卖安胎药、堕胎药之类药品的妇女。
稳婆则是古代社会里专门接生小孩的接生婆。
这六婆虽然各有分工,但有时也会出现一人身兼数“婆”。
在我国明清小说及古代生活方式中,“三姑六婆”往往代表着相当恶劣的形象。这个形象包括七嘴八舌、不务正业、走街串巷、搬弄是非、媒介淫恶、唯利是图、推销迷信、诱人入彀、愚昧无知等等。
清代小说家李汝珍在其作品《镜花缘》中曾写道:“吾闻贵地有三姑六婆,一经招引入门,妇女无知,往往为其所害,或哄骗银钱,或拐带衣物。”在此,我们不难看出“三姑六婆”在当时所从事的工作大多不是什么正当营生。
因此,“三姑六婆”在古代社会里是人人厌恶的人物。不但“三姑六婆”本身令人痛恨,就连与“三姑六婆”有所接触的妇人,也都被视作有玷妇德。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就曾数次告诫家中妇女,不可与“三姑六婆”之流有任何来往。
实际上,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由于女子的地位十分低下,所谓的礼教严格束缚着女子,对女性唯一的要求就是相夫教子。
因此,女子在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所能从事的职业很少,而“三姑六婆”也就是在古代民间的女子所能从事的几种职业,而这几种职业,往往又和古代社会里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比如,六婆中的媒婆和稳婆,一个是专门给人介绍姻缘,一个是专门为孕妇顺利接生每一个新的生命,也算是比较高尚的职业了,怎能视为是恶劣的形象呢?
药婆从某种程度来说,也算是一位卖药品的医师了,无论是安胎还是堕胎,但凡有此需求的人,也少不了和药婆打交道。
其实,在古代文学作品和戏剧中,“三姑六婆”也不完全都是丑相,如戏剧《秋江》的陈妙常,《庵堂认母》中的智贞,她们虽然都是道姑,但她们也都是好人。
本文参考自:《轻松学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