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我们对“太岁”的印象,除了“太岁头上动土”这一俗语外,最著名的就是新闻里时不时提到的、从土里挖出来的各种不明“生物体”了。
有着浓浓走近科学风的“太岁”,到底是什么?
今天,让我们走近太岁。
01
为什么“太岁头上不可动土”?
古人将木星称作岁星。木星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约为12年,人们通过每年木星行经位置来纪年,便有了“岁星纪年法”。
不过,木星的公转周期不是精确的12年,而是约11.86年,每85.7年木星的实际运行便会比纪年法多出一年的位置。考虑到这个误差带来的混乱,再加上木星运行方向与黄道十二支顺序相反,古人假想了一个完美的假岁星——太岁,来代替岁星纪年,由此在战国时代创造出了“太岁纪年法”。
哈勃太空望远镜在2014年拍摄到的木星丨NASA
虽说依然达不到准确纪年要求的太岁纪年法在东汉后就已不再被使用,但太岁却在古代的观星占卜领域大显身手。太岁曾被视为天帝和君王的象征,为迎合古代尊卑等级之分,普通百姓要避开其所在之向。太岁也逐渐产生了凶神征兆,军队征战、民间修葺、婚丧等事宜都要事先占卜以忌避,否则会在行经之处惊动太岁而遭遇灾难——“太岁头上不可动土”的传言和习俗便由此而来。
传说在太岁运行下方的土地中会出现其化身,有古籍认为,从土中挖出的肉状物即为太岁,也把它称作“肉芝”、“肉灵芝”、“视肉”、“聚肉”、“封”,最早见于《山海经》。《本草纲目》描述太岁形态似肉,颜色较黑,有肚无嘴眼,把它和虫鱼归为一类,认为它可食用。甚至还有古籍把太岁夸张地描述为“万岁蟾蜍”、“千岁蝙蝠”、“千岁灵龟”。
即使进入到科技文明的现代社会,我们依然不太确定,古人所谓的“太岁”到底是何方神圣。或许受到诸多古籍和志怪纪录的影响,人们对“太岁”先入为主的印象便是一种特殊的生命体。
可能是最出名的一个“太岁”样本丨新闻视频截图。
02
“太岁”是微生物吗?
1992年8月,有人从陕西周至县渭河中打捞起一个重达20多千克的“不明生物体”,发现它会“生长”变重,表面凹凸不平呈褐色,内部细腻柔软呈白色。有人据此与古籍记载对比后,认为这便是传闻中的太岁。最初打捞的村民甚至还将其油烹食用。
当时的西北大学生物系组织各学科专家对此不明物体进行了研究,认为它“含蛋白质与核酸,实属生物”,但内部无细胞结构。经微生物分离培养和观察,发现其表层长有多种黏菌,夹杂酵母菌、霉菌、藻类和细菌,研究人员认为该不明生物体内部为不定形的原生质,含有真菌孢子和细菌颗粒,有定向流动趋势。
因为黏菌的典型形态特征正是无定型细胞结构的原生质团,就像变形虫那样可以改变原生质团的形态去探测、摄取食物,所以在当时有限的科研条件下,专家们总结认为,这个所谓“太岁”的不明生物体是一种“特大型黏菌复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