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官归隐的文人不少,但像陶渊明这么硬气的不多。公元405年秋,陶渊明来到彭泽当了个县令,一个臭名昭著的督邮来到彭泽,县吏让陶公换上正式的官服前去参拜,他实在不愿意,便说了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成了最具文人节气的一句话。
归隐后陶渊明的日子那叫一个苦,最惨时真的去讨过饭,但就这样人家硬是写出了《桃花源记》。这篇散文一问世便受到了后世名家的一致好评,“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让世人见识了什么叫人间仙境,自此后桃花源就成了无数人的心之向往。
然美则美矣,但这桃花源到底存不存在,却成了无数人心中的疑问。不只是咱们问,北宋的文坛巨匠们也讨论过。当时北宋很多文人都认为桃花源这种地方只存在于仙境,人间是断不可能存在的,苏轼看不下去了,专门写了篇诗序来反驳。在文中苏轼摆事实、讲道理,堪称“杠精附体”,让我们来读一读:
苏轼的杠精属性是出了名的,批徐凝的《庐山瀑布》是“恶诗”,怼王安石不懂菊花,甚至说恩师欧阳修视力有问题。不过这些怼只是抒发情绪和喜恶,但这次就桃花源存不存在的问题,他可是很认真的。在文中苏轼一共列出了几大理由:
第一个理由“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桃花源记》中源中人自称是自秦避祸而隐居于此处,这让这群人的年龄成谜,苏轼指出这些人只是秦代人的子孙,并不是说秦人至今不死,这就说明这些人不是仙人。
第二个理由“又云*鸡作食,岂有仙而*者乎?”:这一句苏轼的意思是,仙人是不可能*生的,但源中人称要*鸡招待客人,这说明他们是现实中的人,非仙。
第三个理由“ 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这一句是指出源中有不少耄耋老人的原因,现实中也有很多长寿老人,比如青城山就有五代同堂的。
最后苏轼总结了一下,表示当武陵发现了桃花源后,知道的人慢慢的就会多起来,后来桃花源也就和一般的美景之地没什么差别了,像这样的地方现实生活中也就很多了。当年陶渊明写此文是为了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所以这个桃花源最大的可能只是存在于他的想象中。但千百年来大家都愿意相信它是存在的,原因就在于这篇文写得太真实了。
为了让内容显得更真实,陶渊明是想尽了办法。他既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年份是“晋太元中”,又把整个故事编得有前因有结果,最重要的连主要人物都是史书找得到的。最后一段“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中的刘子骥,《晋书》中有记载他的生卒年,在当时也是颇有名气的道人。能写出这么高超、写实的故事,只能说陶渊明确实是花了心思的。大家相信桃花源真的存在吗?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