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是古代诗人最喜爱的植物意象之一,它的千种风姿, 万种风情, 无不洋溢着诗意。在古代柳作为植物,一是指杨树和柳树,二是泛指柳树。古诗词中杨柳常通用,如“垂柳”亦称“垂杨”,“杨花”即是指柳絮。
“垂柳”又称“垂杨”
诗人们或借柳写景,或借柳抒情,或借柳喻人,或借柳讽时,或借柳感悟人生等。“柳”由柳枝、柳絮、柳叶等组成,构成具体可感的审美意象蕴含着多重的情意,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不断思索与体味,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借柳写春景每年初春,寒冬的余威还在,柳树的枝条上就绽出了粒粒新芽,“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元稹《生春二十首》)柳树早早地给人带来春的喜悦。
春生柳眼中
柳对春天的“先知先觉”在诗词中多有赞咏:“众木犹寒独早青”(薛能《杨柳枝》),“漠漠金条引线微,年年先翠报春归”(徐夤《柳》),“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李商隐《柳》),“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苏轼《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春天来得很快,因“春寒”,仅仅十天没有出门,而江边的柳树已是一片嫩绿,写出了春天不仅来得快,而且来得早。白居易《杨柳枝词》 中“一树春风千万枝”写出了柳枝繁茂,在春风吹拂下,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表现了春日垂柳风姿的美丽可爱。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古代诗词中柳与春时常联系在一起。早春柳芽初绽,诗人谓之柳眼,“草根隐绿冰痕满,柳眼藏娇雪里埋”(朱淑真《绝句》)柳眼向我们透露了春天到来的消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人志南《绝句》)古人将春风称作杨柳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将柳巧妙地与春风联系了起来。“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三月天”(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柳在春风中吐绿绽芽,那曼长披拂的枝条,长出嫩绿的新叶,随风起舞,柳色如烟,摇曳生姿。柳是春天来临的信使,传递着春天的气息。
借柳抒离情诗人常通过柳来表达离别之情,《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开创了咏柳寄情, 借柳抒写离别的先河。
后代诗歌中多有传承,如“浮云玉叶君不知, 思君惜去柳依依”(萧子显《燕歌行》);“春心自浩荡,春树柳攀折。共此依依情, 无奈年年别”(江总《折杨柳》);“含露桃花开未飞, 临风杨柳自依依”(杨广《四时歌·东宫春》)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柳”者“留”也,“柳”和“留”谐音,由“留”而引发人们留别、留恋、挽留等意念,人们以柳送别、话别,以柳寓离别之苦,于是柳被当作诗人情感的载体和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