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57年(明朝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明代宗朱祁钰病重,由于太子之位空悬,石亨、徐有贞等人为了取得“拥立之功”,打算趁夜打开南宫的大门,迎接太上皇朱祁镇复辟。
为了让这场政变变得“合法”,徐有贞找到宦官曹吉祥,让曹吉祥悄悄禀报孙太后。孙太后听闻后,赶紧写下懿旨,同意石亨等人拥立朱祁镇。
《明史·卷一百三十》云:
石亨等谋夺门,先密白太后,许之。英宗复辞,上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
换句话说,孙太后是支持这场“政变”的。但孙太后不知道,这场“夺门之变”,对明朝的发展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不管有没有这场政变,明朝的皇位大概率还是会回到她的亲儿子朱祁镇一脉。只是,她支持的“夺门之变”发生后,大英雄于谦被*,接下来一群投机者当道。明英宗治理天下的水平,远不如明代宗时期。
在历史上,孙太后是一位极具争议的后宫人物,她当了8年皇后,27年太后。她年轻时靠美色上位,又有“借腹生子”的传言。她经历明朝的衰退,又在多场政治事件中充当不同的角色。
本文,博史君将结合史料,为大家介绍明朝孝恭章皇后孙氏。希望通过她的人生,纵向了解明朝中前期的六朝风云。
一、朱棣选孙媳,孙氏为侧妃孝恭章皇后孙氏,闺名不知,在前段时间的《大明风华》中,她被化名为孙若微。为了严谨起见,笔者在本文仍称其为孙氏。根据《明史·后妃传》记载:
宣宗孝恭皇后孙氏,邹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县主簿也。诚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时时入禁中,言忠有贤女,遂得入宫。
孙氏本是山东邹平人。永乐年间,孙氏的父亲孙忠任河南永城县主薄,孙氏自幼跟随其父在河南长大。巧合的是,太子朱高炽之妻张氏(诚孝张皇后)是河南永城人。孙忠为了搭上和太子的关系,便巴结太子妃张氏的母亲彭城伯夫人。彭城伯夫人常常带孙氏入宫,因此,孙氏和皇太孙朱瞻基便认识了。
注意,以上史料中说孙氏“幼有美色”,朱瞻基当时正是青春懵懂的时候,二人便生了情愫。
永乐十五年,朱棣下旨为皇太孙朱瞻基选妃。由于朱棣之妻徐皇后早已去世,所以朱棣便让儿媳妇张氏来操持此事。张氏通过大半年的遴选,最终确定了两个候选人,分别是光禄寺卿胡荣之女胡氏(胡善祥),另一位就是永城主簿孙忠之女孙氏。
孙氏将候选名单汇报给朱棣后,朱棣询问司天监的意见,司天监汇报说“后星直鲁也”。也就是说,大明朝未来的皇后应该是山东人。其实,孙氏和胡氏祖籍都是山东,但因为孙氏自幼跟随父亲在河南长大,所以,朱棣最终决定,立胡氏为皇太孙妃,而孙氏则低了一级,成为皇太孙嫔。
根据《胜朝彤史拾遗记》记载:
以司天奏故,竟册立胡氏,而以孙氏为之嫔。彭城夫人每为张皇后唧唧,而张皇后贤,不言也。
意思是说,孙氏本以为她会被选为正妃,结果却未能如愿。彭城伯夫人也为孙氏不平,到女儿张氏那里唠叨,希望张氏能够抬举孙氏,可张氏却没有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