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修栈道”是韩信“四面烟雾”中的一面,剩余的三面烟雾就是“三路出击”,通过多路出兵让对手找不到防御重心,从而被动分兵。
韩信的三路布置是这样的:曹参、樊哙率军走祁山道,攻略凉州;他自己率主力走陈仓道,出散关。灌英率一部分人马走子午道,出咸阳。
韩信这种布置其实违背集中优势兵力的军事常识的,他这么做其实是不得已,因为秦岭这道天然屏障,大兵团的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人家不需要费多大力气就可以轻易堵死你。这种情况下,你只能多路出击,去干扰对手的判断,达到田忌赛马的效果。
章邯等三秦王此时手中的兵力非常有限,仅有当年守备咸阳的那几万人,这其中还有很多人被刘邦约法三章感动了,跟着刘邦跑到汉中的。如此少的兵力要防守整个关中区域,防御能力是捉襟见肘的。
刘邦此时经过在汉中的整编和招兵买马,已经武装了一支近十万人的军队了,并匹配了充足的粮草辎重。(这足以体现萧何这个人是多么的厉害)
多路出击,把你有限的兵力再打散,因为你搞不清楚汉军的主力是哪一路,你不得不防。然后集中优势兵力于一路,形成局部的绝对优势。这就是韩信这个战术的高明之处。
汉军抢修褒斜道时,身为名将的章邯就充分发挥了其军事敏感性,果断地安排人进行四路侦查,然后进行情报分析。
当时章邯得到的情报和韩信的多路出击布置是相吻合的,但问题是他搞不清楚汉军的主力是哪一路。
当时走出秦岭的五条道,除了子午道是在司马欣的防区外,其余四条道都在章邯的防区。所以,章邯先跟司马欣联系,叮嘱他要做好子午道的防守,小心汉军从子午道穿出来。然后,全力布防自己的防区。
章邯防区的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除了烧了的褒斜道外,那三路都需要布防。章邯也是名将,褒斜道的修复没那么快,这种烟雾弹迷惑不了他。
通过分析,章邯认为汉军走傥骆道的可能性最小,所以只留了少量兵力驻守傥骆道,剩余的兵力全部调往祁山和陈仓。
这样一来,司马欣的主力被拖在了子午道,章邯也无法集中有限兵力重点布防了。
很快,西线汉军即走祁山道樊哙、曹参部队就有动作了,樊哙击破了西县,曹参拿下了下辨,大有突进凉州之势,给章邯造成“汉军要进驻凉州”的错觉。
然后,韩信又秘密把樊哙、曹参从水路调回陈仓道,与主力汇合。
汉军主力兵出陈仓道,包围了重镇陈仓,但却并不攻城,直扑关中。这个时候,章邯才明白,韩信玩的是“黑虎掏心”。
奈何反应滞后,且兵力处于绝对劣势,所以章邯的陈仓防线被汉军在激战之后成功突破。
无奈之下,兵力有限的章邯只好放弃了西北第一大城雍城,收缩防线。命令其弟章平守好畤,自己防守大本营废丘,这两地互为犄角支援。
同时调凉州驻军回援,并派人向另外二秦王求援。
章邯的应对可以说是可圈可点,实力不如对方的时候,就是要迅速收缩防线,待到站稳脚跟后再伺机反扑,这个时候就是不能过于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
但是,韩信根本不咬钩,防御虚空的凉州他不要,章邯让出来的城池他也不停留,只要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有的时间去收割“战利品”,他分兵两路穷追不舍。
樊哙、曹参的西路军一直追到好畤南,再度击破章平军,章平退守好畤,曹参、樊哙将好畤围城。
这个时候,韩信的战略意图已经十分明白了,塞王司马欣调开了在子午谷布防的主力,令赵贲率步骑兵主力朝废丘驰援;翟王董翳也开始率军往废丘赶。仗打到这个份上已经是双方明牌了。
章邯在得到赵贲援军后,觉得有得一打,便向渭水北岸西进,迎击汉军主力于壤乡之东。
韩信针对此情况,一方面命令围攻好畤的曹参、樊哙扔下章平前来参与会战,保证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另一方面命令潜伏的灌婴兵出子午,震慑主力尽出的塞国司马欣。
结果占据优势的汉军再次大败章邯、赵贲联军,章邯再次退守废丘,赵贲退守咸阳。
随后汉军再度分兵展开追击,曹参、樊哙的西路军不久便攻破好畤,与主力会师,西攻咸阳。
随后,汉军再破咸阳。至此,章邯的雍地除了废丘孤城和凉州之外,全部平定。
另一面,灌婴在司马欣主力支援章邯时兵出子午口,向栎阳挺进。与此同时,平定雍地的韩信并没有理会死守废丘的章邯,而是派曹参守景陵,防章邯与翟王反击,然后调集大军东进与灌婴会合,猛攻司马欣。主力尽失的司马欣没有支撑多久就宣布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