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算盘一词的发音,至今与闽南语的“算盘”相似,其算盘的使用方法也与中国一致。
近代电脑尚未完全普及之前,日本在中国“七珠算盘”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同时将进制改为现代社会通用的“十进制”,使得算盘这一古老的计算器具与国际接轨,能为近代商业更好地利用。
丰臣秀吉当政时期,毛利中能到中国专门学习中国的传统算术,在习得中国本土的珠算计算方法之后,毛利中能将《新编直指算法统宗》带回日本。
二十世纪初,日本在改良的“新五珠算盘”之上添加清盘按键,使得能在计算结束后算珠快速归位,大大便利了算盘的使用。
除了对算盘进行改良之外,日本本土着重发展珠算团体,这些团体著述算术刊物,并且将算盘的使用推广至东亚大陆之外。
上世纪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相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之中,“斯普特尼克一号”与“椰子”两颗卫星接连升空,而新中国成立不久,不仅缺少航空航天方面的科学人才,同时也缺少科学设备。
传统的算盘在此时担起计算重任,不仅参与“东方红1号”的计算,还曾经手邓稼先先生,在“两弹”设计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
国内知之甚少的“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其研究环境也十分简陋,大部分计算工作都在算盘上完成。
在计算机被广泛使用的今日,算盘的使用人群日益减少,算盘这一“计算器”终有一天会如同它的前身算筹一样被留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算盘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依然还“活”在我们所熟知的各个领域之中。
在中国,算盘已然成为计算、数学的一种标志性的符号,近年来,我国印发的邮票与明信片中屡见算盘的形象。
算盘犹如信件和座机电话,即便当代已经极少使用传统书信与座机电话与他人联系,但电子设备中“邮箱”和“电话”的应用图标仍然是书信和座机的样式。
算盘同样作为运算的符号,被大众所接纳,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比如传统仪式中的“抓周”,算盘又被赋予商业或者财富的含义。
珠算口诀中的“九九八十一”、“九九归一”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三七二十一”、“三下五除二”、“算盘珠子——有声有色”等固定短语与歇后语也始终活跃于口语对话,为文学艺术增光添彩。
4、当代“儒”与“商”的结合涩泽荣一首次在《论语与算盘》中提出“算盘与儒商”的论题,“算盘”与中国传统的学说相结合,从中阐发当代商业界的“经济与道德”议题。
去年中日两国就此议题举办研讨会,算盘凝结着的“商”与“儒”、“义”与“利”,或许能为全球化贸易带来的资本问题寻求一剂解决的良药。
总结二零一三年,被学者李约瑟称为“世界第五大发明”的算盘,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这是中国第三十项被列入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