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1:三种不同色彩模式的色相轮。
本文我们只重点探讨数字摄影中常用的RGB色相轮。
在数字显示设备中,用「0-255」的数值分别表示红、绿、蓝三原色的色阶,通过加色混合调配出三原色以外的其它颜色。,如红色为(255,0,0),橙色为(255,125,0),青绿色为(0,255,125)等等。将色相环12等分,便得到了一个经典的「RGB十二色相环」,如图2-2所示:
图2-2:RGB十二色相环。
红、绿、蓝为RGB三原色,属于「一级色光」;将其两两混合,便得到了另外3种颜色:黄、品、青,此为「二级色光」;若将一级和二级色光再分别两两混合叠加,又得到了另外6种颜色:橙、春绿、青绿、海蓝、紫、紫红,此为「三级色光」。
因此,RGB色相轮还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如图2-3所示:
图2-3:从三原色至混合成十二色相示意图。
通过「色相轮」,我们了解了色彩家族的概况。接下来,我们深入至家族成员,从不同维度看看它们共有的属性。
三、色彩三要素在色彩原理中,将色相、明度、彩度(即饱和度)称之为「色彩三要素」。
3.1、色相(Hue)
色相,色彩之「相貌」,是指在不同波长光线的照射下,我们肉眼所感知到的色彩,它是无掺杂黑、白、灰的纯色,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等。我们中文语境中所谓的「颜色」其实就是指「色相」。
图3-1:十二色相。
3.2、明度
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和区分概念,在介绍「明度」之前,我们先来了解另外两个容易与之混淆、而且常用的专有名词——发光强度和亮度。
3.2.1、发光强度、亮度
发光强度(Luminous intensity)也称为「光度」,是指光源在单位立体角内所发出的光通量,是一个衡量光源光线强度的绝对值,国际单位为「坎德拉」。我们平时所说的「这盏灯比那盏灯更亮」,其实对比的是它们的发光强度(光度)。
而「亮度」(Brightness)则是指我们人眼对光源发光强度的生理感知,是一种主观感受,而非测量物理量。同样光度的光源,在不同环境下我们感受到的「亮度」有可能不一样。
例如,同一部手机,在不改变参数的情况下,在太阳底下,我们会觉得屏幕「太暗了」,但到了晚上,我们却觉得它「太亮了」。
因此,我们用电脑或手机后期处理时,不能仅凭眼睛去感受照片的亮度,观察它的直方图或色阶分布图才是更好的选择。
3.2.2、明度
了解完了上述两个概念,我们再来介绍「明度」。
明度的英文是Luminosity或Lightness(有很多人将brightness翻译成明度,其实是混淆概念的错误译法),是指我们人眼所感知到物体反射光线的「明暗程度」,它相对「纯白色」而言,不含色相信息。
它与亮度一样,都是一种「主观视觉感受」,但最大的区别是:
亮度描述的是人眼感受到的光线「有多强」,而明度描述的则是物体「有多白」,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图3-2为从纯黑至纯白的无彩明度标尺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