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历史,朝代更迭。在不同时代,不同场合,人们对妻子的称呼也不尽相同。
皇帝称妻子叫“梓童”,宰相称妻子叫“夫人”,文人称妻子叫“拙荆” ,雅士叫“执帚”,商贾称“贱内”,酸秀才称“娘子”,庄稼汉叫“婆姨”。
即便是当今时代,在不同地区,人们对妻子的称呼也各有千秋。川渝人称妻子为“婆娘”,湘鄂人称“堂客”,河南丈夫喜欢称自己的妻子为“屋里头的”,北方广大城市的人称自己的妻子为“老婆”。
由此可见,一个小小的称呼也有大学问,千变万化,各不一致。
然而在众多妻子的别称中,有一个称呼极其特殊,只有原配才能使用,这个词就是“发妻”。
“发妻”又称“结发妻子”,指的是男子的原配妻子。为何只有原配才能使用这个称呼呢?“结发”究竟从何而来?有何深意?
结发最初源于“成人礼”仪式
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自己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赐予的,如果把胡须或头发剃了,就是对父母的不孝。
因此,古人十分爱惜自己的须发,甚至在一些时期,人们除了出生时剃胎毛,一生都不会再剪发,除非是受到刑罚。
例如明末清初时期,多尔衮曾向全体汉族百姓下达过剃头命令,声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面对死亡威胁,汉族百姓非但不畏惧,还纷纷高呼: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
由此可见,对古人来说,头发是生命的象征。
除了不能修剪头发,古人对头发的样式也制定了很多要求。
古代不论男女,在成人礼上都会举行一个叫做“结发”的仪式,即所谓“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
这句话是说,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会举行弱冠礼,也就是把头发梳到脑后扎成一束发髻,并在发髻上戴上冠,以此代表已成年。
女子十五岁成年,会举行及笄礼,同样会把头发挽成一团,然后用黑布包住,再把发簪插进去,代表已到谈婚论嫁的年龄。
在此之前,他们可以选择垂发,或是将头发扎成两个发结,以方便日常生活。在古代只要观察人们的头发样式,基本上就能推断出他的年龄了。
那么结发是怎么跟婚姻联系在一起的呢?为什么把原配夫妻称为结发呢?
这与女子特殊的“结发”仪式有关。
结发夫妻
其实除了成人礼,古代女子还会有一种特殊的“结发”仪式。
据《曲礼》云:“女子许嫁,缨。”
所谓“缨”就是一种五彩丝绳。古代女子许配人家后,便可用缨绳束发,表示自己已经有了婚配。
直到成婚当天,夫妻二人在洞房时,新郎才可以将缨绳取下,也就是《仪礼•士婚礼》中说的“主人(婿)入,亲脱妇之缨。”
到了唐代中、后期,“结发”由婚前系缨、成婚时脱缨,演变成新婚夫妇在喝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夫妻同心。
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也记载“凡娶妇,男女对拜毕,就床,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匹缎、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
意思是,男女新婚在洞房花烛夜喝完交杯酒之后,新郎新娘就床而坐,各自剪掉自己的一缕头发,把这两缕头发,互相缠绕起来,表示彼此两个人结发同心,生死相依。
后来,人们逐渐习惯将新婚夫妇称为结发夫妻,将原配妻子称为发妻。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结住的何止两缕头发,更是两颗赤诚热烈的心。
愿世间所有夫妻都能真诚相待,相互珍惜,久处不生厌,相伴不分离,且以深情共白头。
来源:微信公众号“品读诗词歌赋”
作者:向小园
编辑: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