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一篇文章,说到了一个成语,叫:鸡犬相闻!我将这个词意解释为乡村内部富裕和谐,底下几个读者不乐意了,觉得我是在胡说八道。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仔细说说这个成语的来世今生。
鸡犬相闻
最早出现“鸡犬相闻”的典籍是《老子》第八十章:“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些话什么意思大家都知道,是老子心中的天下和谐的景象,即小国寡民——两个国家竟然可以听到鸡犬之声,说明两个国家距离非常近。但我们都知道周王朝只分封了72个诸侯,72个诸侯虽然数量不少,但平分天下后,也是不可能做到国与国鸡犬相闻的,
西周文物
所以老子记叙的是早于西周的方国时代的情景——当时整个华夏大地上有几千个方国,有些小的方国和我们现在一个自然村的大小一致(可能就一千多人,两百户),那就确实有可能出现鸡犬相闻的情况了!不过这些要义在今天的行文中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老子》这篇典籍之中,“鸡犬相闻”指的是国家与国家的关系!
小方国连这样的规模都很难达到
说完这些,我们再简单谈谈中国古代农业。无论是方国时期,还是商周时期,主要的农田都是围绕城郭开辟的,这主要是由于生产工具落后的限制,包括再往后形成的自然村落,也基本都是居民点在内,农田在外,而这种情况造就了另外一个现实,就是鸡犬相闻已经不可能以老子想象的方式出现了。这里我们以狗类中吠声比较强烈的马犬为例,其吠叫声的强度可以高达90分贝,但物理现实却是:100分贝的声源即使在无障碍的空间里也很难传播200米的距离!大家比较好理解的情况就是:往往同住在一个小区,有的居民总是投诉犬类夜间吠叫扰民,而有些居民却什么都听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