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吠
所以,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我们再见到“鸡犬相闻”四个字的时候,已经完全不是先前的感觉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此处的“鸡犬相闻”描述的不再是国与国之间距离的词汇,而是村庄内和睦富足的写照,是陶渊明梦想中的理想世界。
桃花源记
至于为什么说“鸡犬相闻”是农村和睦的写照,我上一篇也写得很明白了,因为狗处于农村食物分配的最底层,高低顺序依次是人、牛、羊、猪、家禽、狗,所以狗能够存活,说明这个村庄的食物生产是富足的!我这里再次重申一遍,狗在农村的地位确实非常低,不是我恶意编排,不满此处的爱狗人士可以自己去农村看看!
农村的狗
最后我们再谈谈现实中确实可能出现的另外一种“鸡犬相闻”:紧挨着的两个村!
我第一次知道村和村相连是在北京游玩的时候去过一个叫杨户屯村的地方,而我之所以记得那么清楚的原因,在于这个杨户屯村边上就是另外一个杨户屯村。这里我没有绕口令——北京的杨户屯村与河北的杨户屯村之间连一个界牌没有,我不小心多走了两步就跨省了!
杨户屯村
这个杨户屯村绝对是中国农村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中国北方的自然村大多是一个家族的落脚点,所以很多都以姓作为村子的名字:张庄、李庄一抓一大把!所以不难想象,这个杨户屯村最早就是杨姓人家的聚集地。大约清末的时候,有一户人家的远亲逃荒到这里,这个人自然也姓杨。村里出于善意收留了他,却为了明示本地与外来的区别,让他在紧贴着村子的村外造房生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新村落,最后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两个杨户屯村紧密相连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