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4 严重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接受有创脑内多参数监测
(Tti=深部白质温度,TbrV=脑室温度,Trec=直肠温度,pO2-ti=脑组织氧分压);Tti、TbrV和Trec曲线表明在受伤后190小时内大脑和其他体核部位温度存在对应关系,也说明直肠温度可作为替代检测指标;该患者pO2较低,考虑脑组织缺氧,但其变化模式与Tti、TbrV和Trec类似。
(2) 红外温度仪(Infrared thermometry)
红外温度仪目前已在医学上广泛使用,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探测器接收人体在电磁光谱红外区域内发出的辐射。红外光(Infrared radiation,IR)位于可见光(visible spectrum,波长约为0.4-0.7 mm)和微波(microwave)之间,不可被肉眼识别,但可通过部分特殊仪器如夜视镜等检测到红外线,即物体散发出的热能(辐射)。任何高于绝对零度(-273.15℃或0°K)的物体均可产生红外辐射,均可被检测到。医院常用的红外温度仪可检测8-14毫米之间的波长。
图5 光谱
(最左端波长最短、频率最高、能量最高,为γ射线;最右端为长波)
(3)热成像仪(Thermography)
红外温度仪可作为温度计为临床医生提供温度值,而红外热成像技术(或数字红外热成像)可通过一种特殊类型的配备热(辐射)能量传感器的照相机,将能量显示为由像素组成的图像。其像素分辨率因装置而不同,最高为640*480至1280*1024像素。图像越热,相机屏幕上显示的颜色就越亮(图6)。
图6 热成像仪照片
成年男性暴露于寒冷(A: 14°C)和温暖(B: 22°C)条件下双手血管充盈情况及温度变化。
热成像仪无辐射,不会发出任何已知会对细胞造成伤害的电离辐射,且非接触式,较为安全,在医学上用于观察皮肤表面的温度分布,监视疾病或损伤对其产生的血流和代谢变化。但红外热成像按技术仅能探测皮肤表面温度,对于体核温度检测仍存在局限性。
在现实生活中,红外热成像技术因其可通过皮肤表面非接触式广泛温度评估,可发热和感染的筛查。在非典、埃博拉、甲流等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许多国家在边境出入境检查时便采用了红外热成像技术。其检测的主要目标为额头,但有研究发现内眼角(眼眶内侧、鼻子之间的区域)温度最高(图7)。据报道显示,红外热成像技术对发热检测的灵敏性为50-70%,特异性为63-81%,阳性预测值为37–68%,部分游客可服用退烧药使体温暂时下降,因此常需结合鼓膜温度测量、旅客自我健康报道等综合评估。
图7 健康者面部红外热成像可见内眼角区温度
色温位于图像右侧,灰色区域温度最高。右(R)内眦最大值是35.5℃,左(L)最大值是35.2℃。
此外,热成像技术还可用于手术部位感染的筛查,指导抗生素的使用;部分研究认为该技术还可用于乳腺癌的诊断。
(4)磁共振波谱(MRS)和磁共振成像(MRI)测温技术
MRS和MRI最早被用于神经系统疾病如卒中等的检查,而对于体温的检测目前也被认为是一项新技术。MRS基于目标器官内水和参考质子共振之间的质子(1H)化学位移差的方法获得绝对温度值(℃)。在健康人群和患者中,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在大脑中含量丰富,可在生理温度范围内以2.01 ppm频率共振,被认为是稳定理想的参照物;水的化学位移几乎与温度成线性关系,1H水共振出现在4.7 ppm,水分子共振之间的信号差可用校准曲线转换为温度(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