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效应中,有刻板效应、定势效应、惯性效应、投射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及首因效应等七个心理效应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一、共同点。上述七个心理效的共同点,就是“先入为主”,即当事人事先将自己的某种心理去揣摩、认知他人或它事;这种“先入为主”主要表现在:对他人或事物的认知上具有定势性、泛化性和扩张性“三性”。
(一)定势性。定势(即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定势的作用是指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会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影响。如定势效应是指人们对某个人或事物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看法认为这个人或这一事物都具有这一特征。
(二)泛化性。泛化指的是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泛化有二种形式:一是不完全泛化,即反应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同最初刺激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事件;二是完全泛化,即同最初刺激事件不类似、无关联的事件。
一般情形是不完全泛化,即不再是最初的事件,同最初刺激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事件。如晕轮效应,初次见到某人穿着整齐,谈吐不凡,就很可能认为他是个生活讲究,知识渊博的人。
泛化是区分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唯一依据。
(三)扩张性。扩张性是指人们对某人或某事有某种特性认识后,将这一特征推广到该人该事也具有这一特征。如首因效应,当事人与某人第一交往发现其为人和善,则很可能他与其他人交往也是和善的。
二、不同点。刻板印象、定势效应、惯性效应及投射效应主要是体现定势性,而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晕轮效应主要是泛化性和扩张性。
(一)刻板印象、定势效应、惯性效应及投射效应都是以社会共识和自我认识去定势去认识他人或事物。如刻板效应很大程度上受人们观念影响,比如,老师是温文尔雅的,农民朴实的,这是大多数人的观念;定势效应主要受自我社会实践、价值观及文化习惯等影响,即用“老眼光”看人、看事物。比如,父母总希望子女找一个稳定的工作,特别是找一个央企或国有企业,不希望子女闯荡。惯性效应与定势效应类似,主要受自我社会实践、价值观及文化习惯等影响。
刻板效应与定势效应主要是社会共识或环境影响去定势认识他人或事物,这里的社会共识主要包括民族风俗、社会理念等社会群体心理。比如刻板效应是由社会共同对某一事物产生的定势心理:年轻人敢闯敢干,老年人墨守成规。又如定势效应受环境影响去定势认识他人或事物:哑巴买牙刷做刷牙动作影响,可能误导人们盲人买眼镜要做戴眼镜动作。
而投射效应与惯性心理主要是个体主观认识去定势他人或事物,这里的个体主观认识主要包括个人价值观、社会阅历等主观因素。比如,投射效应就是以自己想法去揣摩他人,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他人情绪情感:自己努力工作是为升职,很可能,认为同时小王努力也是为了升职;自己在站在马路上感觉很冷,同样猜想站在马路上的小李也可能很冷。
惯性心理效应与刻板效应、定势效应和投射效应的主要区别是:一是惯性心理具有较强的能量性。它这种能量叫做惯性心理能量,通俗的说,就是人们某种心理长期存在、作用后,凝固成为一种比较稳定的固化心理。这种固化心理的稳定性,它如现实中的其它物体的动量一样,具有能量性。
固化心理如同其它物质运动状态一样,具有一定的惯性,如同牛顿惯性定律指出的,如果没有一定力的作用是不会其运动状态的,即不会改变固化心理形态。如果要改变它,必须有一种与其相反相等力量与其抗衡。正是因为有了固化的心理能量才会使人们不容易改变其心理。这就是惯性心理效果的根本原因,这也是惯性效应与刻板效应、定势效应和投射效应的重要区别。
二是个体性较强。我们平常说的“老顽固”,就是指这种惯性心理能量较大。比如,社会发展较大,但某些人仍然坚持过去观念、过时的生活方式;甚至不愿改变,若要改变,则可能产生很大的不满情绪。
(二)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晕轮效应主要是泛化性和扩张性。
1、泛化性。上述三个心理效应都具有将事物的某一特性泛化到整个事物也具有这一特性。比如首因效应就是将第一次认知某一特性,泛化到其它方面,比如首次对张三谈吐好,则认为他可能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2、扩张性。上述三个心理效应都具有将事物的某一特扩张到整个事物也具有这一特性。比如首次感觉李四说话聪明,则认为他其它方面也聪明。